微纳米磁颗粒对微量DNA的提取及对DNA片段的选择性分离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caohao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羟基,氨基及羧基修饰的功能化磁颗粒由于其快速的磁分离和高效的核酸提取率已广泛用于DNA的分离和纯化。微量DNA的有效提取对于提高核酸分子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意义,如对疾病早期的分子诊断等。本论文首先基于高灵敏度的核酸分子检测,以羟基和氨基修饰的氧化硅磁颗粒为核酸载体,研究了它们对于微量核酸的提取。其次,随着二代基因测序的迅速发展及外周血游离DNA的发现,目标DNA片段的快速准备已是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本论文研究了羧基修饰的氧化硅磁颗粒对DNA片段的选择性分离。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ⅰ)以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不同类型的羟基氧化硅磁颗粒对微量核酸(λDNA)的回收率,分析磁颗粒分散性,吸附-脱附过程振荡、脱附液体积及磁分离时间等因素对微量核酸回收率的影响;研究带入羟基氧化硅磁颗粒的PCR对提高核酸检测灵敏度的可行性;ⅱ)以PCR和荧光定量PCR的方法,研究dNTP对氨基氧化硅磁颗粒结合微量核酸(λDNA)的置换脱附行为;研究氨基氧化硅磁颗粒对PCR扩增的影响,分析带入氨基氧化硅磁颗粒的PCR对提高核酸检测灵敏度的可行性;ⅲ)研究一定盐(NaCl)浓度下,羧基氧化硅磁颗粒对DNA片段的回收浓度(或回收率)与聚乙二醇(PEG)浓度的关系,建立确定羧基氧化硅磁颗粒沉淀DNA片段所需临界PEG浓度的新方法,并进一步建立羧基氧化硅磁颗粒选择性分离DNA片段所需NaCl和PEG浓度的新方法及对其生物医学应用进行初步研究。由上述研究工作得出结论如下:1)羟基氧化硅磁颗粒对微量核酸的回收率较低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氧化硅磁颗粒的分散性对微量核酸的回收率起主要决定作用,此外,吸附-脱附过程振荡、脱附液体积及磁分离时间等外部因素也影响着微量核酸的回收率,带入结合DNA的适量羟基氧化硅磁颗粒的PCR有利于提高核酸分子检测的灵敏度;2)dNTP对氨基氧化硅磁颗粒结合微量核酸的置换脱附与磁颗粒表面氨基密度,dNTP浓度及结合的核酸量相关,氨基密度越低,dNTP浓度越大,结合的核酸量越多,越有利于dNTP对与氨基结合DNA的置换脱附;3)羧基氧化硅磁颗粒对DNA片段的回收浓度(或回收率)与PEG浓度呈典型的S型曲线关系,并可用Logistic函数(y=A2+(A1-A2)/[(1+(x/x0p]对该S型曲线拟合确定DNA片段沉淀到羧基氧化硅磁颗粒上所需的临界PEG浓度,通过该函数的一阶导数得到了回收率的斜率函数,建立了DNA片段回收率对应PEG浓度的回收谱,该回收谱可以用来确定用于DNA片段选择性分离所需的NaCl和PEG浓度.最后,根据该方法,本研究实现了羧基氧化硅磁颗粒对DNA片段的选择性分离在生物医学上的初步应用。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分析了成熟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的发展历史,在进行广泛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讨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与其他国际航运中心的差距,文章最后就如何实现上海国
目的探讨肝脓肿抗生素种类的选择及疗程确定,以提高肝脓肿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2年5月—2012年9月收治的58例肝脓肿住院病例临床资料。结果 58例以发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颁布以后,时效制度再一次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而在民法总则草案中和专家建议稿中受到千呼万唤的取得时效,最终没有在颁布
以"关于口香糖的课题研究"为例阐述了化学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探索了通过活动课程,在具体的开放的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对化学活动课程的实践进行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多发疾病,颅脑损伤患者中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据报道交通事故中的脑损伤者77%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本研究以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人群为研
中医护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现代护理学运用基础上,展开中医特色护理的应用,对于综合改善患者的疾病,促进患者身体健康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中对中医特色护理
本文分析研究了中韩两国上市公司在资本结构方面的异同,重点阐述了资本结构理论中的MM理论、代理成本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和控制理论等的同时,结合中韩两国的实际情况,比较
<正>一、问题的提出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监测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采集进出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数据,目的是监测重点用能单位煤、电、油、气等各类能源介质的消耗,进而实现
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会计信息在促进资金优化配置、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管理存
本文通过透视古今中外各领域著名人物超越障碍的历史现象,并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解读"残障儿童"教育需要全新的理念,揭示了资优残障人才培养的"双特殊"本质属性,提出了资优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