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等特征,记录随访资料,对影响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其综合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整理2003年9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诊治的38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对患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术前诊断、病理学特征、治疗情况等相关方面进行分析,并随访患者术后相关情况。评价预后情况采用复发转移率及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再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各影响因素和术后生存率的关系采用Log Rank检验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并使用Kaplan-Meie法绘制相应累积生存函数曲线。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特点1.1性别男性197例,女性192例,男女之比为1.03:1。1.2年龄14岁~82岁,平均年龄为(57.35±11.78)岁,主要集中于50~70岁。1.3肿瘤史既往存在肿瘤病史患者15例,无既往肿瘤史患者374例。2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中以腹部肿物、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和体征,其发生的比例依次为33.54%、24.76%、14.73%。3术前诊断术前相关检查手段主要有CT、腹部超声、电子内镜、超声内镜,其阳性诊断率分别为58.43%、46.67%、74.44%、87.27%。4病理学特征4.1部位肿瘤原发于胃238例(61.2%)、十二指肠14例(3.6%)、结肠直肠14例(3.6%)、空回肠46例(11.8%)、胃肠外间质瘤77例(19.8%)。4.2直径直径范围0.5cm-40cm,中位数为6.5cm。小于5cm组142例(36.5%),5cm至10cm组159例(40.9%),大于10cm组88例(22.6%)。4.3核分裂数小于5/50HPF组167例(42.9%),5至10/50HPF组170例(43.70%),大于10/50HPF组52例(13.37%)。4.4危险度分级极低危和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其分别所占的比例为24.4%(95/389)、24.7%(96/389)、50.9%(198/389)。4.5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的阳性率分别为92.2%(358/389)、68.3%(266/389),97.3%(73/75)。5治疗情况5.1手术根治度R0切除组371例(95.4%),非R0切除组18例(4.6%)。5.2淋巴结清扫淋巴结清扫组20例(5.1%),未行淋巴结清扫组369例(94.9%)。5.3肿瘤破裂术中肿瘤破裂组15例(3.9%),未破裂组374例(96.1%)。5.4侵及周围脏器或组织术中发现侵及周围脏器或组织组21例(5.4%),未发现侵及周围脏器或组织组368例(94.6%)。5.5分子靶向治疗中高危患者术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组112例(42.1%),未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组154例(57.9%)。6预后分析6.1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分析成功获得随访的患者354例,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119例,1、3、5、7、10年累积复发转移率分别为8.1%、26.0%、35.6%、38.3%、41.6%。6.1.1单因素分析原发于胃的GIST术后复发转移率最低,胃肠外GIST术后最易出现复发转移(χ2=21.587,P=0.000);肿瘤直径较大者,术后更易发生复发转移(χ2=32.751,P=0.000);肿瘤核分裂数多者,术后更易发生复发转移(χ2=40.098,P=0.000);危险度级别高者,术后更易出现复发转移(χ2=60.849,P=0.000);术中发现侵及周围脏器或组织者,术后更易出现复发转移(χ2=12.366,P=0.000);较之非R0切除,R0切除者术后复发转移更少发生(χ2=12.666,P=0.000);术中致使肿瘤破裂,可以导致术后复发转移发生率的升高(χ2=4.715,P=0.030);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以减少术后复发转移的发生(χ2=6.824,P=0.009)。6.1.2多因素分析直径、核分裂象、NIH分级、根治度、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GIST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因素。6.2术后生存率的相关分析成功获得随访的患者354例,有98例患者已经死亡。本病例组平均生存期为48.1个月,患者1、3、5、7、10年生存率分别为71.2%、63.1%、55.9%、54.8%、33.3%。6.2.1单因素分析原发于胃的GIST术后生存率最高,胃肠外GIST术后生存率最低(χ2=30.463,P=0.000);肿瘤直径较大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低(χ2=37.598,P=0.000);核分裂数较高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低(χ2=30.806,P=0.000);危险度分级较高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低(χ2=52.147,P=0.000);术中发现肿瘤侵及周围脏器或组织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低(χ2=29.458,P=0.000);术中根治性切除肿瘤可以提高术后生存率(χ2=44.158,P=0.000);术中肿瘤破裂可以致使患者术后生存率降低(χ2=5.092,P=0.024);术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以提高术后生存率(χ2=12.937,P=0.000)。6.2.2多因素分析核分裂象、NIH分级、根治度、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1GIST患者男女之比为1.03:1,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7.35±11.78)岁,主要集中于50~70岁;临床表现以腹部肿物、腹痛、腹胀为主,其发生的比例依次为33.54%、24.76%、14.73%。2原发性GIST以胃间质瘤最为多见,而后依次为胃肠外间质瘤、空回肠间质瘤、十二指肠间质瘤、结直肠间质瘤,其所占的比例依次为61.2%、19.8%、11.8%、3.6%、3.6%。3术后复发转移率:患者术后1、3、5、7、10年累积复发转移率分别为8.1%、26.0%、35.6%、38.3%、41.6%。4总生存期: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为48.1个月,1、3、5、7、10年生存率分别为71.2%、63.1%、55.9%、54.8%、33.3%。5胃GIST预后最好,胃肠外GIST预后最差;随着肿瘤直径增大、核分裂数增多、危险度升高、GIST预后往往越差;术中发现肿物侵及周围脏器或组织者其预后往往较差。6肿瘤直径、核分裂数、危险度分级、手术根治度、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7性别、年龄、既往肿瘤史、淋巴结清扫不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相关因素。8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GIST的主要方法,尽可能做到R0切除、防止肿瘤术中破裂可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提高术后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9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可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