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深入,老年人群体日益庞大,伴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养老问题备受关注。社会养老问题在城乡之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农村相比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更大,养老供给却呈短缺状态。在养老需求层面上,《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曾指出,中国老年人近六成分布在农村,加之农村劳动力外流等现状,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较大且呈上升趋势。在养老供给层面上,养老人才、基础设施乃至资金等各个方面都与城市有着不小的差距。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提到我国老年人口寿命质量并不乐观,只有约三成的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因此面对农村庞大的老年人群体,除了满足其日常护理养老服务需求外,医疗服务需求也是迫切需要完善的,而在我国医养资源一直是分离的状态,医疗方面主要是由卫生部门负责,养老方面主要是由民政部门负责,这种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导致医养服务融合起来困难重重,同时也导致了医院押床、老年人看病需来往养老院、家中、医院以及人保部等多个场所等现象发生,不仅耽误了老人看病的最佳时期,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应运而生,作为一种迎合当代老年人养老需求的一种养老服务方式,在传统的养老层面上增加了医疗服务,满足了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然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逐渐推广的过程中,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运行中的问题日益突显,多头管理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不仅影响服务效率而且影响服务质量。因此有必要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来为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运行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提出建议,进而提升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医疗养老的多样化需求。本文在对医养结合以及运行机制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查询和电话访问,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运行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别是“两室联动”运行模式、“医疗服务外包”运行模式以及“家庭医生签约”运行模式,并对这三种模式下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进行了现状介绍,依次是河北省肥乡县前屯村新幸福院、湖北省汉川市马口镇和刘家隔镇福利院以及成都市人和乡卫生院。通过对三种运行模式和典型地区的分析,总结出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运行中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多头管理的问题、缺乏资源整合平台、监管机制尚未建立、信息化建设缺失以及医养资源的有限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和德国实行医养结合(长期照护)养老服务运行方面的经验,提炼出能够给予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运行方面的启示:服务保障法制化、供给服务标准化以及监管体系健全化。在以上总结分析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发展水平,对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运行机制提出构想,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组织机构的建设即资源整合的平台,在农村村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成员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享有较高的威望,因此村委会可以凭借着身份优势更好地对村庄里获取许可证的卫生院、卫生所等医药机构以及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进行整体性的协调、疏通和配置,即通过村委会的这个组织平台,一边连着医疗资源,一边连着养老资源,通过地理位置的调整和医养资源的共享,从而尽可能地实现医养资源的充分融合。在组织机构选定的基础上,对村委会的职责以及资源整合途径进行说明和界定,进而规范村委会的行为,充分发挥其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运行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评估中心的构建设想,通过对机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设立的目的、原则以及机制的定位等进行清楚界定与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评估中心的构建设想,主要是以乡(镇)为单位,将医养评估中心设置在乡政府以下,其他部门高一级的位置,将民政部门负责的养老机构审核、卫生计生委负责的医疗机构(卫生院及卫生所)资质鉴定、社保部负责的新农保及新农合的缴费情况信息等进行统一整合和归纳,并与村委会就申请医养结合综合服务的机构进行直接的沟通、认定和考核,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提供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并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并合理界定该医养结合评估中心的具体职责。两方面共同形成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运行机制,来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事业的进步与推广。因此本文对医养结合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