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目前第二大老年期痴呆类型,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带给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及其沉重。本研究通过观察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不同时间段的行为学、海马神经元损伤、胶质细胞活化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探讨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机制。方法:选取40只体重250-300g的健康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采用双侧颈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essel occlusion,2VO)永久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作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进行血管的分离但不结扎血管。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低灌注3个月痴呆假手术组、低灌注3个月痴呆手术组,低灌注6个月痴呆假手术组及低灌注6个月痴呆手术组。按照分组,分别在3月及6月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试验;完成试验后对大鼠进行断头取脑。部分脑组织固定、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别以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specific nuclear protein,Neu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1,IBA-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PECAM-1)作为标记物,检测海马 CA1 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变化。部分脑组织选取海马部位提取蛋白,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海马部位Wnt3a、β-catenin、p-GSK-3β、GSK-3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低灌注3个月痴呆组的大鼠自发活动行为和活动时间较假手术组均有明显的增加(P<0.05);低灌注6个月痴呆组的大鼠自发活动行为和活动时间较短期组明显的下降(P<0.05);低灌注3个月与6个月痴呆组的海马区神经元数量均明显减少,且低灌注6个月痴呆组尤为显著(P<0.01);在低灌注3个月及6个月痴呆组GFAP+星形胶质细胞和IBA-1+小胶质细胞免疫反应均表达增强(P<0.05),且GFAP+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在低灌注3月组明显高于低灌注6个月组(P<0.05)。低灌注3个月痴呆组的PECAM-1免疫反应明显高于低灌注6个月痴呆组(P<0.05)。另外低灌注3个月及6个月痴呆组大脑海马部位的Wnt3a、β-catenin、p-GSK-3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较正常组下降(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通过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所致的低灌注VaD模型引起神经行为学改变及海马区神经元损伤;研究表明低灌注3个月后胶质细胞及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免疫活性增强,但6个月后其活性明显减弱;在低灌注3个月后,Wnt3a/β-catenin相关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结果提示Wnt3a/β-catenin蛋白表达下调可能与持续低灌注引起的VaD后胶质细胞活化、PECAM-1免疫活性具有关联性。第二部分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征分析目的:了解血管性痴呆的各种临床特征,探讨多种危险因素对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科和神经科住院,并确诊为血管性痴呆并合并各种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86例。收集年龄、性别、卒中史、居住环境、文化程度、烟酒史、体型、合并疾病等相关资料,分析其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结果:血管性痴呆组入选患者86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78.56±9.94岁;入选正常组5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6.6±8.55岁;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患者BMI指数明显偏高(P<0.05);合并卒中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病史的患者的血管性痴呆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同时,性别、文化程度、居住环境、饮酒等因素对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升高影响不大。结论:年龄、BMI指数以及卒中史、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因素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有关联,对临床诊疗有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