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颈椎慢性损伤是以寰枢关节和寰枕关节为中心,以寰枢关节及寰枕关节的微小错位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劳损、小关节退行性改变等病变为病理特征,进而刺激压迫周围血管、神经等所产生的临床病症,可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慌、心律失常、失眠、颈肩不适、耳鸣、耳聋、眼花、视物模糊、视力疲劳、不欲睁目、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颞下颌关节紊乱、精神障碍、头颈活动障碍、血压不稳等。多发生于中青年人,尤其以伏案工作者为多。该类病症临床上非常多见,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经过近30年的临床实践、研究证明,针刀医学对颈椎病的治疗疗效显著,对上颈椎软组织损伤、半脱位引起的该类疾病也应有很好的疗效。本课题对针刀治疗上颈椎慢性损伤进行了临床研究,旨在客观的观察、评估针刀治疗对上颈椎慢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刀对上颈椎慢性损伤的治疗作用机制,为上颈椎慢性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目的通过针刀结合脊椎矫正复位与针刺结合脊椎矫正复位治疗上颈椎慢性损伤临床对照研究,观察针刀治疗对上颈椎慢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刀对上颈椎慢性损伤的治疗作用机制,为上颈椎慢性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将60例确诊为上颈椎慢性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刀松解结合脊椎矫正复位)和对照组(针刺治疗结合脊椎矫正复位),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刀松解结合脊椎矫正复位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结合脊椎矫正复位治疗,以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张口位X片中寰枢关节的变化以及及椎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LCD)的改善程度等为主要观察指标,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治愈18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30例,治愈10例,显效2例,好转4例,无效8例,治愈率为33%,总有效率为73%,说明针刀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针刺治疗(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寰枢关节的寰椎侧块与齿突间距差值(P<0.05)和左右侧块宽度差值改善明显(P<0.05),椎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针刀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显著,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颈椎慢性损伤所致病症远较目前颈椎病诊断标准所分的几型多见。上颈椎应包括枕骨、寰椎和枢椎,由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组成。上颈椎慢性损伤由上颈部软组织慢性劳损和关节半脱位引起。上颈椎慢性损伤的治疗可从治疗软组织劳损、无菌性炎症和复位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等脊椎关节半脱位两方面着手。“上颈椎慢性损伤”病名的提出,明确了许多介于神经、五官、眼科等之间的病因不明、诊断不清的病症系由上颈椎紊乱引起,从“颈”论治更切实际。对上颈椎的防护,积极治疗可治疗、预防一些如偏头痛、头昏、无力等疑难病症。将“上颈椎慢性损伤”确立为颈椎病的一种新类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尤其是植物神经紊乱等内脏病症状居多的许多临床表现。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亟待修改,不应仅限骨科范畴。上颈椎慢性损伤的病理机制为上颈椎部的软组织劳损和关节半脱位,进而刺激神经血管产生临床症状。最主要的是椎动脉和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上神经节,服药和针刺、理疗等治疗可暂时解除痉挛,消除炎症而缓解症状。但是,不复位半脱位的寰枢、寰枕及其他脊椎关节,如寰椎的旋转不复位,则椎动脉的牵拉挤压难以真正解除,不复位枢椎则枕大神经的激惹仍会随时出现。颈枕部的软组织增厚、水肿、瘢痕、挛缩不解决,软性压迫不解除,则随时会复发。因此“上颈椎慢性损伤”的治疗应积极治疗软组织损伤和脊椎半脱位的复位同时进行。本研究证实针刀结合脊椎矫正目前是治疗上颈椎慢性损伤的较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