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噪一时”与“改而不良”:清末监狱改良再考察——以京师及江浙为重点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unicom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参考《申报》、《时报》、《大公报》、《东方杂志》等原始报刊资料,结合官方档案,以京师及江浙为主要论域,关注改革兴起背景、措施推行方式、实施具体效果等问题,呈现改革“声噪一时”与“改而不良”的不同面相,并分析其间的种种原因。期在窥其利弊得失的同时,深化对新政及法律改革的认识,并予以仍在进行的监狱现代化建设些许历史性借鉴。除绪论,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回顾本专题研究状况,说明已有研究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关注点。界定选题所涉时限及地域。 第一章,改良兴起动因。从内因、外因、契机三个角度阐述改革背景。 第二章,设所建监; 第三章,立法定制; 第四章,育才储吏,分别介绍改革的三项主要措施:改善监狱行刑设施,完善监狱立法与制度,培养储备监狱管理人员。基本上只述不论,主要说明各项改革如何推进以及实施具体效果。 第五章,改革制约因素及其发展要素。从政治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氛围、管理素质、道路方式等方面分析监狱改革“善政不善”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监狱改革的基本要素。 研究认为,狱治思想的变更构成监狱改良的先声,改革正式启动之前,改革思潮已经形成,改革方案纷呈出现;列强放弃领事裁判权的“承诺”则促使改良方案完成了从民间舆论到官方话语的转变;加之此时国内新政初行,作为法律及经济改革的内在要求,狱制更新亦势所难免。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具有近代色彩的监狱改良以主动选择与被动应急的双重身份登上历史舞台。 按照预期规划,改革不仅要整修旧监,还须建设新监;不仅要编订法规以完备狱制,还须举办学堂以培养狱才,完整系统的改革措施承载着清廷希冀在治具、治法、治人三者兼备及其相互维系之下狱治现状有所改善的愿望与期待。 在政府积极倡导与密切关注下,中央、地方往来文书不断,各地为筹款亦颇费心思,改革因而“声噪一时”。但纵观整个改革过程,监察系统失效之际,处于政治失控状态下的清政府并无多少实际动员与制约能力,因循舞弊成为改革常态,资金不足之困境又始终如影随形。普通民众因受制于重刑惩囚理念对改革极为冷漠,经费筹集益行棘手;而监狱管理者对这一理念的认同则使诸多“良法美规”沦为一纸具文。与此同时,改革虽引进大量西法,但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实施环境却无法迅即构筑,致使有法而不依,法行却不善。 因而,在将视野延伸至改革推行效果时,可以发现“改而不良”的事实同样无以否认,狱室黑暗如故,狱犯无教育如故,管狱者私刑逼索如故,种种因素共同导演着监狱改革“善政不善”的结局。仅仅具备声势并不足以维持改革深入有效的推行,兼具建筑、制度与文化属性于一身的监狱,其转型的顺畅实现,需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理念等多方面加以保证。对历史的评述,无疑也是对现实的警醒。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同时,陕甘宁边区又是当时全国最贫瘠的地区之一,不仅如此,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经常遭受日本军队的空袭,边区周围还驻有大量国民党军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后,新古典经济学产生危机,凯恩斯掀起了现代经济思想史上的"革命".50-6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的实施,导致了新的危机--通货膨胀危机,70年代后凯恩
随着4G网络的商用,室分场景下多运营商多系统合路的情况越来越多,以广西体育中心场馆分布系统建设期间出现UMTS室分系统底噪异常的情况为例,对室分UMTS系统(2 100 MHz频段)与
通过采集分析网元记录的用户TRACE(信令跟踪)数据,能实现从用户的角度开展提升网络性能的优化工作。介绍了运用分析工具,结合现网实际与市场业务需求,对MR、呼叫记录等用户信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FTP)速率提升优化涵盖了无线优化、传输优化及应用层参数优化等方面。传统的FTP优化主要基于无线优化和传输优化,往往未涉及用户应用层
界石实质上是一种巴比伦文献类型,这种文献通常记录于石碑或较小的石板上,用以纪念一些特别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例如土地、免税、神庙的事务和个人财产。这些实物大多存在于公
主要是中国联通广西贵港市分公司针对现网WCDMA网络分别从信源、器件工艺、施工工艺、外部干扰等角度分析,排查处理接收总带宽功率(RTWP)值高的问题。 Mainly China Unicom
中国古代社会男外女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把妇女束缚在私人领域,很大程度上成为公共领域的“不在场者”,然而并不能因此忽视其所作的贡献。本文以宋代妇女为研究对象,以墓志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