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pstein-Barr(EBV)病毒是一种分布广泛、人群感染率颇高的人类DNA疱疹病毒,几乎所有25岁以上的成年人都能检测到EBV抗体。EB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致病因素,在多种人类良性或恶性病变中都能检测到该病毒的存在,如口腔粘膜白斑,炎性假瘤,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胃癌,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 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其他一些器官的淋巴上皮样肿瘤。大多数EBV相关肿瘤阳性率都较低,或仅在某些地域发生率较高。许多学者的研究已证实部分胃癌与EBV相关,但由于地区差异和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同,EBV相关胃癌的比例各国报道有较大差异,美国和德国报道阳性率为16—18%,国内报道为1.6%-10.3%;对于食道癌及大肠癌与EBV的相关性研究,国内外亦有报道,但迄今尚无定论。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EB病毒相关性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作用越来越突出。运用原位杂交检测活检组织中的EB病毒编码RNA(即EBERs)被认为是确认某一疾病是否与EB病毒相关的金标准,LMP1免疫组化和PCR方法也被常规地用于隐性感染的检测,因此,本课题拟运用原位杂交结合免疫组化和PCR,阐明EB病毒与胃肠道肿瘤的相关性。 我们收集了257例胃肠道肿瘤组织,全部为石蜡包埋块,包括52例食道癌及癌旁组织28例,75例胃癌及癌旁组织40例,130例大肠肿瘤及正常大肠粘膜组织30例。所有的标本都分别进行了原位杂交、PCR和免疫组化检测,然后运用SPSS10.0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研究发现,75例胃癌中7例原位杂交阳性,占9.3%,另有11例(14.7%)PCR阳性,4例(5.3%)免疫组化阳性;癌旁组织PCR检测3例阳性,占7.5%,而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均为阴性,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食道癌组织中3例(5.8%)PCR反应阳性,癌旁组织2例阳性(7.1%);原位杂交未检测到食道癌组织中EBv,仅2例(3 .8%)间质淋巴细胞阳性,免疫组化标一记有1例(l .9%)阳性,癌旁组织中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均为阴性,与食道癌组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130例大肠肿瘤包括腺瘤26例,腺瘤伴不典型增生23例,腺瘤癌变22例,结肠癌36例,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23例。结果显示6例大肠肿瘤EBER原位杂交阳性,占4.6%,其中包括1例不典型增生腺瘤,2例腺瘤癌变和3例结肠癌,正常粘膜组织中无阳性信号,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免疫组化标记有大肠肿瘤7例(5 .4%)阳性,其中腺瘤组、腺瘤伴不典型增生组、HNPCC组各l例,腺瘤癌变及结肠癌组各2例,正常粘膜组均为阴性;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CR检测大肠肿瘤组有26例(2。%)阳性,其中腺瘤及腺瘤伴不典型增生组各5例,腺瘤癌变组及结肠癌各6例,HNPCC组4例;正常粘膜组4例阳性(133%),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EBV与食道癌无明确相关性;EBV和大肠肿瘤可能存在相关性,但并非致瘤的主要因素;EBV与胃癌明显相关,在中国南方人群中,EBV相关胃癌阳性率较高,大约9%的胃癌与EBV相关,其致瘤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