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首要任务。西藏自治区是西部民族省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所有制结构比例失调、市场发育不完善等特征。其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没得到充分发挥。西藏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能否提高,关系到贫困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问题,关系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市场繁荣的问题。因此,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应放在战略高度来抓,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研究提出了西藏自治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本论文运用区域经济学、地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理论知识,系统研究了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框架(县域经济的内涵、特征以及我国几种典型的成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条件、环境、支撑体系、目标等),给出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结合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梯度推进理论、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在县域内外环境分析、确定选择基点、构建支撑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应该基于实施“特色”战略,而渠道则是通过创新(包括:体制创新、品牌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综合运用管理学、国际贸易理论等专门知识并结合西藏自治区的具体情况,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调查、研究、分析、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参照其他典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苏南模式、寿光模式和温州模式),阐述了县域经济发展成功的本质在于创新,全面分析了西藏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总体上县域经济水平较低、差异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不完善、城乡二元性结构有加深趋势等),并在县域资源开发现状和区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西藏基于资源型(包括旅游、矿产、水电、生物)和区位型(含边境县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论述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本文的大体结构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第一章,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具体包括:县域经济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县域理论基础,首先阐述了国外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其中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理论,为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区位理论和空间结构理论为研究县域经济的产业布局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其次阐述了我国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本章最后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原则进行阐述,并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做了进一步分析;第三部分:第二章,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具体包括:西藏县域经济发展概况,从西藏县域构成与分布入手,分析了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接着通过分析西藏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所处的位置,西藏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数200左右,与任何一个省区县域发展情况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且其竞争力数近年来没有明显提高,变化甚微。说明,西藏县域经济发展与全国相比较差距明显,未来发展形势严峻,必须加快其发展力度,将其发展放在一个战略高度来对待,否则将会使西藏与内地其他省市的县域经济发展距离越来越远。最后分析了西藏县域经济竞争力状况,得出西藏总体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各县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明显。进而,引出本章的第三节内容,西藏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必须认清县域所处的位置,给自身一个准确定位,分析其制约因素(文章从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制度的约束中分析了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发展壮大西藏县域经济。第四部分:第三章,西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首先阐述了要建立西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从客观现实出发,应该贯彻科学发展观战略原则,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相结合的原则、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同步推进的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据西藏区情、联系县情,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按照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全国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探索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从而加速西藏县域经济的发展。最后明确指出当前西藏县域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五种模式:农业资源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牧业资源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铁路沿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高原特有稀缺资源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边境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西藏各种模式县域经济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分析,提出未来西藏各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西藏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五部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