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里斯·伊文思(Joris Ivens)从1937年拍摄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四万万人民》开始,和中国及中国人民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缘分情谊。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拍摄中国题材纪录片,如《早春》(系列)、《六亿人民的怒吼》、《愚公移山》(系列)、《风的故事》等。这些纪录片在记录中国不同时期特有历史情景的同时,为塑造并传播不同时期的中国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具有很好的认识价值。本文第一章主要解读纪录片《四万万人民》通过记录大量让人刻骨铭心的轰炸、逃难、宣传动员和反抗斗争等场面,再现了伊文思心目中不畏强暴抗日救亡的苦难中国形象。第二章主要分析解读20世纪50年代伊文思在中国拍摄的《早春》系列纪录片。该纪录片充满诗意的声音画面,透露出伊文思对新中国的热爱与对新中国未来发展的憧憬,很好地再现了伊文思心目中一穷二白而百废待兴的祥和中国形象。第三章主要分析解读20世纪70年代拍摄的系列纪录片《愚公移山》。通过更为深入贴近的记录方式,伊文思的该纪录片记录了与安东尼奥尼纪录片《中国》不尽一致、但同样基本真实的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尤其以《球的故事》为例具体分析了伊文思在拍摄这个系列纪录片过程中的拍摄理念、手法技巧以及如何映现一个别样的现实中国。最后一章主要分析解读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比较另类的纪录片《风的故事》。该纪录片以自我反射式的手法进行创作,其中充满梦境、时空穿越和历史隐喻等,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伊文思深刻的中国情结以及他对改革开发后的中国现实的努力感知与把握。关于中国形象构建的问题,本文主要不是从非常政治化和理论化的层面上展开阐述,而是从观众通过其纪录片对中国的认知了解这个层面进行论证说明。全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相对全面而仔细深入的文本分析方法,将相关作品置放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加以分析,重点解读伊文思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自觉不自觉地构建的不同时期的“中国形象”,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比较理性地看待伊文思中国题材纪录片与中国形象构建之间的关系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