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电影导演伍迪·艾伦不仅多产,而且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派,是美国作者电影的典范。在过去五十年间,由伍迪自编自导的电影超过四十部,上帝、存在、道德是其中永恒的主题,自然也引起了很多学者关注。然而,鲜有学者从谋杀角度切入,探索这几大主题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九部以谋杀为主要情节的伍迪·艾伦电影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存在与道题主题的关系。一直以来,艾伦都尝试在他的电影中探索个人的存在主义选择与普世道德律法之间复杂甚至矛盾的关系,谋杀正是连接这两者的关键。在19世纪,早期存在主义哲学家如索伦·克尔凯郭尔和弗里德里希·尼采都致力于反叛康德的绝对律法,前者强调超越道德之上的个人主义“信仰跃迁”,后者主张以权力意志取代道德。到了二十世纪,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继承了存在主义先驱对个体与自由的坚持,强调个人拥有创造自身道德价值的自由,但他所强调的个人选择背后依然存在一种近乎人文主义的绝对律法:不能妨碍他人的自由。艾伦的立场与萨特类似。他的电影强调一种人文主义的存在主义道德观,反对任何形式的谋杀。面对人生的偶然与虚无,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选择创造价值,但绝不能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本文从存在与道德的角度分三个方面探讨艾伦的九部谋杀主题电影。第一章探讨《影与雾》、《曼哈顿谋杀疑案》、《独家新闻》,在这三部电影中,艾伦企图以轻松幽默的形式与内容回避对存在、道德等沉重话题的探讨。然而,在其喜剧的外表下,这三部电影都塑造了一个混乱、无趣、虚伪的世界。影片的主角并非凶手,而是企图揭露真相的人,对他们而言,谋杀代表着对生存危机的焦虑与恐惧。第二章分析三部相对严肃的剧情片:《罪与错》、《赛末点》、《卡珊德拉之梦》。这三部电影的主人公为了金钱、名誉或前途而杀人,而且最终都逃脱了惩罚。艾伦认为并不存在凌驾于人类社会之上的道德框架,人类的命运充满偶然。不过艾伦虽然认同在一个无神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但他仍然坚持强调个人道德选择的重要性。第三章讨论《爱与死》、《子弹横飞百老汇》、《无理之人》。在这三部电影中,艾伦更加明确地展现了他的存在主义道德观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这三部电影里的主人公为了艺术、和平、正义等看似崇高的理由而杀人,艾伦否定了他们的价值观,依然强调对人、对生命的尊重。这九部电影都暗含了艾伦对人生的悲观看法,但他并没有滑入虚无主义的深渊,他强调正因为人生虚无,人们更应该创造自己的价值体系,并且这创造的自由不应以牺牲他人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