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先秦儒道哲学中的水象,以《论语》《孟子》《道德经》和《庄子》四个文本为主要考察对象。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长期流传,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孔、孟、老、庄作为两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以水比德、以水喻道,把“水”这个意象和理想中的人格,和至高无上的道联系在一起。这是先秦哲学的一个特色,也对以后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所以,本文选择了“水”象来进行研究,想要从修辞这个层面来观察儒道思想上的差异,及其带来的影响。第一章到第四章,对《论语》《孟子》《道德经》和《庄子》中的“水”象分别进行了考察。它们都取法于水,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孔子通过水象,表达了他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态度,在他观水的背后,是浓浓的人文情怀。孟子则主要通过水象,阐发自己的性善说和德教思想。而老子则将水象发挥到了极致,整部《道德经》都弥漫着水的隐喻。庄子则通过“水之清”和“水之静”,阐述了自己朴素的人性论和虚静的得道者境界,又通过“海洋”这个意象阐述了对人间逍遥的追求,留给人的印象都很深刻。第五章,考察了“水”象背后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对水的哲学本原性的探讨。首先考察的是《管子·水地》篇对“水是万物之本原”的阐述,接着梳理了“五行”和“五材”概念的发展,证明先秦哲人对水的本原性可能早就有所认识。所以,他们在阐发自己的思想时,才会不厌其烦地使用水这个意象,不单单是因为水可以被附会诸多优秀的品质。经过孔、孟、老、庄对水象的巧妙使用,水象和其阐发的概念之间逐渐形成了互喻。这是一种修辞,也是一种思维——类比思维。与类比思维相伴随的是观物取象的重要传统,它一直贯穿在“六艺”和先秦诸子的文章中。由于先秦哲学所确定的概念和原则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很大,孔、孟、老、庄在文化史上的地位非常崇高,所以,无论是他们对水这个具体意象的选择,还是他们选择的原因,都对中国的哲学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