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大鼠触液核5-HT2A受体的分布及其在瘙痒过程中的表达,探讨触液核在瘙痒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用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250±20g),研究毁损触液核对瘙痒大鼠的行为学影响,动物随机分为瘙痒组(局部涂抹0.5%恶唑酮溶液敏15μl);致痒剂溶媒对照组(局部涂抹等量恶唑酮溶媒丙酮);瘙痒+KA毁损组(瘙痒敏化形成前2天,侧脑室注入神经毁损剂KA2μl);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各组动物进一步再分为0、7、9、16d4个亚组。参照Mina等(2009)法观测记录上述各组大鼠1h的瘙痒行为(即搔抓次数)。进一步探讨大鼠触液核5-HT2A受体与瘙痒行为相关性,将动物随机分为瘙痒组(同前);拮抗剂组(侧脑室注射5-HT2A受体拮抗剂酮色林);拮抗剂组溶媒对照组(侧脑室注射等量二甲基亚砜)和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各组再进一步分为0,7,9,16d四个亚组。拮抗剂组和拮抗剂组溶媒对照组仅观察0d和16d的行为学变化。各组动物处死前48 h,侧脑室注射触液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CB-HRP以标记大鼠CSF-CN。并应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比较各组大鼠触液核CB-HRP单标,5-HT2A受体单标和CB-HRP/5-HT2A双标等三种阳性神经元,用Image-Pro Plus图像计数软件比较三种阳性神经元细胞数目的变化。 结果:瘙痒组搔抓次数:致痒后0d为8.1±1.2;7 d为55.2±8.7;9 d为82.2±7.9;16d为156.6±9.4次。瘙痒+KA毁损组搔抓次数:致痒后0d为2.8±2.1;7 d为19.0±2.0;9d为36.8±5.5;16 d为65.1±12.2次,致痒剂溶媒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瘙痒行为未见明显改变,瘙痒+KA毁损组搔抓次数与其他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瘙痒大鼠触液核5-HT2A受体及双标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P<0.01);侧脑室内给予5-HT2A受体拮抗剂酮色林后,大鼠在0d和16d的搔抓次数减少(P<0.01)。 结论:毁损触液核对瘙痒大鼠的行为学有影响,提示触液核可能参与瘙痒的信息传递或调控;正常大鼠触液核存在5-HT2A受体的分布;触液核可能通过上调其5-HT2A受体的表达参与瘙痒信息传递或调控;大鼠触液核5-HT2A受体双标神经元数目与瘙痒行为次数呈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