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入渗与地震作用对木耳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morningwin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西南地区是地震发育较集中的地区,而且降雨量较大,这些因素是西南地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滑坡的形成机制时大多只是考虑降雨或者地震等单方面的因素,而综合考虑降雨入渗和地震的动力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针对木耳滑坡,分析降雨入渗、地震作用、以及二者联合作用对木耳滑坡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该文采用现场地质调查、定性分析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对木耳滑坡区进行了现场调查,该滑坡地貌特征属典型的侵蚀构造地貌,基岩和覆盖层的分界面坡度较大,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地形条件;滑坡体所在区域内降雨量大、降雨历时长,而且地震活动频繁,为木耳滑坡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2.研究了不同的降雨条件对木耳滑坡体地下水流场的影响。(1)研究了5种不同的降雨强度(5 mm/d、20 mm/d、40 mm/d、60mm/d、 85.4 mm/d)的影响,得出:在降雨两天后,滑坡体内地下水位随着雨强和时间增大而逐渐上升,当雨强大于一个确定值时,地下水位抬升非常缓慢。(2)研究了一次降雨过程中滑坡体内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当地日最大降雨量85.4mm条件下,降雨两天后降雨停止,地下水位并不是马上下降,而是降雨停止一段时间后才达到最高水位,然后开始下降。3.分析了不同降雨强度、不同降雨历时和一次降雨过程对木耳滑坡体的稳定性的变化影响。(1)在同样的降雨历时,随着雨强的增强,滑坡体的稳定性系数逐渐降低。(2)随着降雨时间的持续,滑坡体稳定性系数随时间变化呈非线性递减。总体上,滑坡体的稳定性在逐渐的降低,这是因为随着降雨进行,坡体内部的孔隙水压力不断上升,增大了滑坡的下滑力;另外,由于雨水的软化作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滑坡体的稳定性,滑坡体的稳定性系数也就逐渐减小。(3)考虑了最大日降雨强度条件下,木耳滑坡体在一次降雨过程中,其稳定性变化的规律。随着降雨时间持续,滑坡稳定性系数逐渐降低,降雨停止后稳定性系数仍递减,并且当降雨停止一段时间后,稳定性系数达到最小值,随后开始上升。4.考虑了当地的地震条件,研究了在7度、8度、9度三种不同地震烈度条件下木耳滑坡体的变形特征和稳定性变化规律,得出:(1)在地震烈度增大时,滑坡体的位移、最大剪应变等都不断增大;(2)超孔隙水压力在地震作用下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超孔隙水压力随着高程的增大而降低;(3)地震烈度增大,稳定性也随之降低,并且小于临界值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5.研究了降雨入渗和地震综合作用对滑坡体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地震烈度和不同降雨强度下木耳滑坡体的变形特征和稳定性变化规律。(1)在相同的地震烈度条件下,研究了20 mm/d、40mm/d、60rmm/d三种降雨强度对滑坡体的变形和稳定性的影响。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滑坡体位移、最大剪应变都逐渐增大;滑坡体的稳定性系数随之降低,小于临界值的次数增多。(2)在同样的降雨强度下,研究了7度、8度、9度三种不同地震烈度对木耳滑坡变形和稳定性的影响。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大,位移和最大剪应变逐渐增大,小于临界值的次数增多。
其他文献
大光包巨型滑坡作为汶川地震最大的滑坡,其边界条件、形成机制、运动特征、构造背景、滑坡动力学响应等一直是研究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文章从多个方面入手,着重对研究区滑坡发
研究区地处四川盆地东缘的大巴山东段南麓,构造单元主要隶属上扬子陆块米仓山-大巴山基底逆推带中的巫溪凹褶束。区内发现有多处砂岩型铜矿点及矿化点,含矿地层为三叠系中统
该论文的研究工作是以松辽盆地南部天然气低阻储层为对象,针对高含水饱和度和电阻率接近或小于邻近水层电阻率为特点的低阻气层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方法技术研究.系统地总结了
共振声谱法岩石声学特性测量的理论研究属于岩石物理学和声学交叉研究领域,是勘探地球物理岩石储层参数测量和声波测井中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该文利用一般的共振声谱的理论,研
该文首先介绍了真空预压法的基本概念和前人对真空预压法的研究情况.其次,介绍了激光台州地区土的工程地质性质以及真空预压法的设计和施工概况,两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法进行对
公路事业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需要大量的实践与研究,诸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建设、干部素质、文明建设等,不仅要做具体的实际工作,更要有理论探索。为了更好地贯
该次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的具体需要,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超压流体速度场求解问题;2.T-t-Ro,m经验公式的动态求解问题
学位
期刊
该文通过对准噶尔侏罗系露头、钻孔及地震剖面的研究,将该区侏罗系划分为2个超层序7个层序和19个体系域,探讨了侏罗系层序发育特点、划分标志及其演化的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