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DSA表现,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相关因素、诱发因素及供血规律,以期进一步提高其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行TACE治疗的3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于首次TACE治疗前均行增强CT扫描并测定肿瘤的直径大小,同时按肿瘤的解剖部位划分为边缘型及非边缘型两类。TACE治疗选用卡铂0.2g及丝裂霉素10mg行灌注化疗,栓塞剂选用阿霉素10mg与碘油配置而成的乳化剂5-20ml。由3名介入放射医生观察入选病例的DSA资料,分析肝脏肿瘤是否存在肝外动脉供血,符合条件者将其分为变异性供血及肝外侧枝供血两类并归类统计。对于变异性供血者,参照李家开的肝动脉分型方法,对其起源、分布及构成比行统计描述,同时和李家开及Michels的相关报道行对比研究;对于肝外侧枝供血者,除描述其起源、分布及构成比外,还对其和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肝动脉是否闭塞以及TACE次数等作关联性分析并行统计推断。结果:1.3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时发现:李家开Ⅰ型(正常型)295例,Ⅱ型15例,Ⅲ型32例,Ⅳ型0例,Ⅴ型8例,Ⅵ型0例,其他AbHA6例。61例存在变异肝动脉供血的患者共发现变异肝动脉73条,其中:AbRHA41条(56.16%),AbMHA3条(4.11%),AbLHA18条(24.66%),AbPHA6条(8.22%),AbCHA5条(6.85%);2.本研究和李家开组比较,肝动脉的变异率及各型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异,但和Michels组比较却有明显差异;3.3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首次TACE治疗时,共发现64例存在肝外侧枝动脉供血,肝外侧枝动脉条数75条;行2次及2次以上TACE治疗的203例患者中,新发现52例存在肝外侧枝动脉供血,肝外侧枝动脉条数68条。143条肝外侧枝动脉中,膈动脉77条(53.85%),胃网膜动脉40条(27.97%),胰十二直肠动脉弓7条(4.89%),右结肠旁沟动脉4条(2.80%),胃小弯动脉弓9条(6.29%),肋间动脉6条(4.20%);4.3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初次TACE治疗时,各变量分别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肿瘤位置(P<0.01)及肝动脉是否闭塞(P=0.036)和肝外侧枝的发生存在关联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肿瘤大小(P<0.01,OR=0.554,95%CI:0.473-0.649)是肝外侧枝的独立预测因素;5.行2次及2次以上TACE治疗的203例患者肝外侧枝条数和TACE次数之间总体检验χ2=11.997,P=0.002,两两比较2次与3次之间χ2=2.087,P=0.149,2次与4次以上之间χ2=12.070,P=0.001,3次与4次以上之间χ2=4.141,P=0.042。结论:1.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较为常见,可大致分为变异肝动脉供血和肝外侧枝动脉供血两大类;2.变异肝动脉为先天发育而成,和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肝动脉是否闭塞以及栓塞次数均无明显关系;3.肝外侧枝动脉供血和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肝动脉是否闭塞以及栓塞次数有密切关系,但只有肿瘤大小为肝外侧枝供血的独立预测因素。总体来说,肿瘤若位于肝脏的边缘区域、肿瘤越大、肝动脉闭塞以及栓塞次数越多时发生肝外侧枝供血的概率越大,反之越小;4.肿瘤生长为原发性肝癌肝外侧枝的重要诱发因素;5.原发性肝癌肝外侧枝遵循就近供血的基本规律;6.临床工作中,熟悉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相关因素、诱发因素及供血规律对提升其介入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