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了解云南省澜沧江下游地区人群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自然感染状况、流行强度及主要流行菌群;通过研究宿主动物带菌率,得出当地宿主动物与人群的患病关系;通过多项相关调查结果,初步掌握疫源地的结构类型,评价钩体病对当地人群的危害程度。方法采集勐腊县、孟连县和双江县发热人群的血液、血清,以病原学诊断方法培养、分离,暗视野显微观察,并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血清学诊断方法进行检测;采集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血清,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对收集血清进行钩体抗体检测;分别采集三地鼠、猪、牛、犬、蛙等主要宿主动物肾标本做病原学检测;设计调查表,对被检人群进行个案调查,并结合发病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设计调查表,对疫源地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对宿主动物组成进行调查;收集历史相关资料结合本调查研究结果,初步评价云南省澜沧江下游地区钩端螺旋体病对人的危害。结果勐腊县2009-2010年发热疑似病人钩端螺旋体病阳性检出率为11.99%(115/959)。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澳洲群,秋季群,致热群等。健康人群血清学检测感染率为2.5%。孟连县2009-2010年发热疑似病人阳性率为5.32%(49/921)。健康人血清学检测感染率为5%。双江县2009-2010年发热疑似病人阳性率为0.58%(3/521)。健康人群未检出既往感染者。采用R×C列联表X2检验中的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三地发热疑似病例血清学阳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X2=139.853,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勐腊县的发热疑似病例血清学阳性率高于孟连县和双江县。采用R×C列联表X2检验中的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三地发热疑似病例病原学阳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X2=64.351,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勐腊、孟连、双江三县的病原学检测结果有差异,孟连县发热疑似病例的病原学阳性率高于勐腊县和双江县。采用R×C列联表X2检验中的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两年中三县健康人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X2=11.403,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县的健康人血清学检测结果有差异,孟连县的感染率最高。孟连县2009-2010年共检测宿主动物标本541份,阳性数30例,阳性率为5.55%(30/541)。采用R×C列联表X2检验中的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两年间孟连县宿主动物带菌率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X2=6.8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胸鼠、猪和青蛙三种宿主动物钩体病带菌率结果有差异,黄胸鼠的带菌率最高,达到7.0%,其次是青蛙6.4%,猪的带菌率最低只有0.9%。2009-2010年云南省澜沧江下游地区共检测发热疑似病例数2401份,检出阳性167例,阳性率为6.96%(167/2401),无死亡病例。其中病原学阳性37例,病原学阳性率为1.54%(37/2401),血清学阳性130例,血清学阳性率为5.41%(130/2401)。血清学实验检出14种钩体群型,人群感染率最高的4种钩体群型分别是:黄疸出血群赖型(26.49%),澳洲群澳洲型(23.84%),爪哇群爪哇型(15.23%),拜伦群拜伦型(14.51%)。其它群型人群感染率也较高,如犬群犬型(4.64%)和致热群致热型(4.64%)。2009-2010年澜沧江下游地区钩体病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其中5月至8月四个月份达到最高峰,占到全年的66.5%;男女性别比例为1.49:1;汉族占发病总数的47%,其它少数民族中以傣族、哈尼族、拉祜族为主。发病人群中,以青少年和壮年劳动力居多,10-50岁年龄段人群占发病总人数的85.63%;患者职业以农民为主,其次是工人和学生。结论调查研究表明,澜沧江下游地区是钩体病的流行区,比较两年中三县的发病数,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发病数有所上升,普洱市孟连县与临沧市双江县的发病数有所下降。三县中勐腊县的发病数最多,其次是孟连县,双江县的发病数最少。钩体病对澜沧江下游地区总体危害程度较大,应加大监测力度,有效控制钩体病的流行。流行菌群发生变更,澜沧江下游地区流行菌群从赛罗群、流感伤寒群、秋季、犬群、爪哇群、波摩那群转变为以黄疸出血群、澳洲群、爪哇群、拜伦群、犬群、致热群等菌群为主。鼠类作为自然疫源地主要传染源的地位有所提升,稻田型成为钩体病的主要流行形式。云南省澜沧江下游地区钩体病流行月份在5-8月,这与全国的钩体病流行情况存在差异。在流行高峰季节应加大钩体病监测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