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定的社会流动是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社会各界的关注重点。社会流动根据其方向可以分为垂直流动(vertical mobility)和水平流动(horizontal mobility),垂直流动又可分为向上流动(upward mobility,人们的社会位置提升)和向下流动(downward mobility,人们的社会位置下降);根据其比较标准可分为代际流动(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子女相对父母来说社会位置的变化)和代内流动(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个人职业生涯内的社会位置变化)。在一般社会流动的研究中,对垂直流动和代际流动关注较多,如对流动率的测算和比较等。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往往与其性别、年龄、所受教育、职业等密切相关,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其展开研究并取得相当的成果。在国内,由于相对缺乏足够的微观数据等,发展较晚。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收入、职业等少数领域。教育不仅直接与社会地位相关,而且教育对职业、收入等影响甚大。教育无论是对国家、家庭还是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国外,许多经验实证研究都表明子女和父母在教育水平上呈现高度相关性,而且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不同国家在教育的代际流动性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代际流动中,教育不仅自身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下一代,而且还通过影响收入、职业等间接影响下一代的受教育水平。目前,国内相关的文献不多。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阶层分化日益显现的今天,深入研究我国教育的代际流动,无疑有助于更加全面了解代际流动,为可能采取的进一步干预政策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以下简称CHARLS)对我国教育的代际流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借鉴代际收入流动性等的研究方法,利用一些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检验我国教育的代际流动是否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论相同或相似,结果表明,我国教育的代际流动性大小与国外一些国家相差不大,同时,我国教育的代际流动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地域差异、城乡差异、时间差异等,与国外相比,既有相似处,如性别差异等,也有不同点,如中国特别突显的地域、城乡差异等。然后对教育的代际流动机制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主要是通过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四大途径影响子女受教育水平。最后,利用简单的计量模型对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