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SD大鼠肝癌变及维甲酸联合苦参素干预下β-catenin、E-cadherin、MMP-7三种蛋白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为准确筛选肝癌早期预警分子,寻求副作用小、有效的抗肝癌中药材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A)作诱癌剂,维甲酸(ATRA)联合苦参素(OMT)作为干预药物建立SD大鼠肝癌变不同时期的动物模型。自给药起,分别在14d、28d、42d、56d、70d、84d、98d、112d、126d处死大鼠,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肝组织中上述三种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①病理结果:诱癌组大鼠14-28d呈轻度炎性反应(MIR),42d出现重度炎性反应(SIR),持续到70d为腺瘤样增生(AH),98-112d呈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126d出现胆管细胞癌(CCC)。②免疫组化:自SIR时期起至CCC,诱癌组β-catenin表达呈现细胞间质/胞膜-胞浆/胞核的异位转移,胞膜表达量减少,胞浆/核表达增多,与对照组及干预组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诱癌组E-cadherin阳性率随着诱癌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从AH阶段至CCC呈极显著差异(P<0.01);干预组的下降趋势比诱癌组迟缓,在AH、CCC期呈极显著差异(P<0.01)。诱癌组MMP-7表达呈现胞膜内缘-胞浆-细胞间质的异位转移,在诱癌后期(AAH、CCC)明显下降,与对照组及干预组呈极显著差异(P<0.01)。③Western blot:诱癌组与干预组β-catenin含量均呈持续增高趋势。诱癌组在SIR、AH阶段,与对照组呈显著差异(P<0.05),AAH、CCC阶段呈极显著差异(P<0.01);干预组的升高趋势略缓,自AAH始至CCC,显著低于诱癌组(P<0.05)。诱癌组与干预组E-cadherin均呈持续下降趋势,诱癌组自AH阶段与对照组呈显著差异(P<0.05),AAH、CCC呈极显著差异(P<0.01),但与干预组始终差异不显著。MMP-7总蛋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整个过程中,诱癌组除MIR与对照组呈显著差异外,其它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MMP-7大多低于诱癌组,MIR、SIR期呈显著差异(P<0.05),AH及CCC呈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从病理切片以及β-catenin、E-cadherin、MMP-7三种蛋白因子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水平上的表达来看,维甲酸联合苦参素治疗大鼠肝癌变具有一定的干预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肝癌的发生发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