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空间重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国民对生活的需求已从温饱、小康向追求生活质量提升、高品质生活转变,追求生活质量的社会发展阶段已逐渐显现。如何通过乡村聚落的空间组织,构建有效提高生活质量的乡村聚落空间,使乡村聚落不仅成为破解“乡村病”的重要支点,而且逐步发展成为独具魅力和生态宜居的幸福家园,是乡村地理研究和新农村建设实践都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为导向,以黄河口地区具有典型代表的东营市垦利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DBSCAN算法、景观格局指数、百度地图POI数据对垦利区乡村聚落规模与形态、景观格局、生活质量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增强回归树模型探究生活质量视角下垦利区乡村聚落演变的驱动机理;再次,基于多源时空数据,借助百度地图路径规划功能对各生活质量指标进行测度,随后通过随机森林算法获得综合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最终,以综合生活质量评价为基础,运用蚁群算法多目标优化获得空间优化布局结果,并将空间优化结果与村庄规划发展模式进行有效衔接。本研究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垦利区乡村聚落空间布局差异性明显。2009年到2017年,垦利区乡村聚落规模增长25.51%。新增乡村聚落的面积高达1870.92公顷,而退出乡村聚落的面积仅为49.07公顷,乡村聚落人均占地面积高达493平方米/人,乡村建新不拆旧,村庄建设用地需求持续旺盛。垦利区整体景观西密东疏,乡村聚落整体空间形态上呈现一主三副多点格局,主要沿建制镇呈现团聚状向四周扩张发展和沿道路两侧呈带状集聚发展,超过20%左右的乡村聚落是与周围聚落联系较差的“噪声点”状态,生活质量资源主要服务于城镇居民。(2)生活质量视角下乡村聚落演变的驱动机理。生产类、生活类、生态类生活质量因子的相对驱动力分别为61.1%、26.7%、11.7%,乡村生产类资源为乡村聚落演变提供了动力,乡村生活类资源是乡村聚落发展的支撑,乡村生态类资源对乡村聚落演变具有较弱的吸引力,但将会成为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各生活质量因子的绝对驱动力随距离变化而发生改变,随距离增加,驱动力由正向影响转变为限制影响甚至不具影响力;各生活质量因子在空间上影响范围有限,当超过一定距离后,乡村聚落不受其影响。(3)空间优化后生活质量提升显著。本研究基于生活质量进行空间优化后,垦利区综合生活质量由0.373提高到0.530,优化前综合生活质量相对较好的董集镇由0.562提升至0.752。优化前综合生活质量最差的黄河口镇,优化后也由0.117提高到0.259,优化后乡村聚落的各生活质量指标提升幅度为5.85%-40.59%,乡村聚落各生活质量指标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提升幅度为11.59%-49.15%,生活质量水平提升且趋于公平合理,空间优化效果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