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是我国与世界性的重要的经济作物。棉铃虫为棉花生产的重要致灾性害虫。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应用,棉铃虫及其为害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随着转Bt基因棉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与种植年限的延长,深入研究转基因棉与棉铃虫之间的互作关系,包括监测与延缓棉铃虫对转基因棉产生的抗性演变、改进转基因棉品种抗虫性检测与鉴定技术等问题愈显迫切。本文着重探讨室内连续多代抗性筛选饲养条件下棉铃虫对转基因棉的抗性演变过程、棉铃虫不同抗性品系对Bt生物制剂和转基因棉的敏感程度,并探讨了利用转基因棉种子和子叶进行转基因棉抗虫性生物鉴定的可行性。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转Bt基因棉中棉29棉籽粉加入人工饲料的方法连续饲养棉铃虫十一代,棉铃虫幼虫死亡率明显下降,由最初的50%下降到10%左右,幼虫化蛹率、蛹羽化率由第一代的47%和65%分别上升到85%以上,幼虫体重明显增加,第十三天幼虫体长达到15mm个体所占百分率由第一代的2.6%上升到65%以上,上述多种指标均一致显示已产生了早期抗性。试验所设自交繁殖处理(即抗性♀×抗性♂)死亡率、化蛹率、羽化率和幼虫体长都显著低于杂交繁殖处理(即杂交组♀×第一代取食半人工饲料♂)。表明杂交繁殖处理对含有转基因棉籽粉的饲料适应速率低于自交繁殖处理,即其抗性产生速率低于自交繁殖处理。2、经本试验连续十代抗性筛选的抗性棉铃虫品系对Bt生物制剂的敏感度明显下降。Bt生物制剂对敏感品系与抗性筛选十代自交品系和杂交品系的毒杀效果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Bt青虫灵生物制剂(16000IU/mg)200倍稀释液的六天防效为例,棉铃虫敏感品系幼虫校正死亡率为97.87%,杂交品系为53.33%,而自交品系仅为29.17%,表明该生物制剂对杂交和自交抗性品系的控制作用明显下降。3、转基因抗虫棉对连续十代抗性筛选的棉铃虫品系的抗性明显下降。以中棉29、鲁棉15、科棉1号、南抗3号为供试品种的室内生测结果表明:中棉29、鲁棉15、科棉1号、南抗3号对敏感品系棉铃虫的综合抗性水平分别为高抗、接近高抗、中抗和高抗,对抗性品系的综合抗性水平分别为中抗、中抗、低抗和中抗。各转基因棉品种对抗性品系棉铃虫抗性水平和实验室敏感品系相比均下降一个等级。4、采用棉花苗期室内叶片接虫和蕾铃期田间罩笼接蛾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中棉29、鲁棉15、科棉1号、南抗3号、A11、C1、C05、C07、E3、RH17等棉花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中棉29、鲁棉15、南抗3号、科棉1号、C05、C07、和RH17表现出对棉铃虫高抗程度的综合抗性水平,C1和E3表现出中抗程度的综合抗性水平,A11则是低抗程度的综合抗性水平。5、比较了以不同品种常规棉为对照品种对转基因棉抗虫性鉴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不同品种常规棉作为对照品种对抗性鉴定的各个指标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品种综合抗级的评定无明显影响。6、利用转基因棉种子和棉花子叶进行转基因棉抗虫性鉴定,并将鉴定结果和目前普遍使用的棉花苗期室内叶片接虫和蕾铃期田间罩笼接蛾相结合方法的鉴定结果比较,表明利用转基因棉种子和棉花子叶进行抗虫性鉴定切实可行,具有开发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上述研究结果可为优化转基因棉田抗性棉铃虫监测治理策略、建立转基因棉新品种抗虫性快速检测技术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