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松是松科松属的高大乔木,是荒山荒地造林的先锋树种;又是著名食药用菌松茸的共生树种。目前,对赤松的研究多集中于生态学、造林学和分类学等方面,在赤松外生菌根群落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
本研究按树龄顺序将赤松分为幼苗(4~6年),幼龄林(26~35年)、中龄林(51~58年)和老龄林(76~90年)。通过对不同龄级赤松外生菌根形态和解剖学观察,详细描述了外生菌根外观形态、菌套内外表面结构、外延菌丝、菌索、哈蒂氏网和囊状体等22项结构特征,把赤松外生菌根初步划分为48种类型。
运用单因子和正交实验2种方法对影响赤松外生菌根ITS-PCR体系的5个主要因素(模板DNA、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Taq酶用量)进行优化试验,确定赤松外生菌根ITS-PCR最优反应体系。对初步分类的外生菌根样品rDNA ITS片段进行PCR扩增,共鉴定出14科20属的38种外生菌根菌。
通过对不同龄级赤松外生菌根菌多样性的调查,分析了外生菌根菌群落的变化趋势,并确定出4种优势外生菌根菌。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的相对多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减少;除5年生的林分外,米黄丝膜菌(Cortinarius multiformis)的相对多度也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红根须腹菌(Rhizopogon roseolus)的相对多度没有受到龄级的影响;密褶红菇(Russula densifolia)的相对多度随着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不同龄级下外生菌根菌的丰度、均度和多样性指数都是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而在55年生和80年生林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对外生菌根菌菌丝体进行冰冻胁迫处理,通过电解质渗出率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出叫种菌丝体的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C.multiformis的半致死温度为-7.6℃;R.densifoia为-10.5℃;R.roseolus为-8.9℃和C.geophilum为-13.7℃。随着温度的降低菌丝体生长量逐渐减少,当温度低于-30℃时绝大部分菌丝体没有生长迹象。重复冻融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延缓了菌丝体的生长,循环的次数越多菌丝体存活率和生长量的降低越显著。
通过对4~5生赤松幼苗外生菌根菌群落调查,选择三种优势外生菌根菌(C.geophilum、R.roseolus和R.densifolia)单一和混合接种赤松幼苗,结果表明三种外生菌根菌都有较强的侵染能力和接种潜力,并且能显著提高幼苗的生长量、株高、地径和干重等,以混合接种的促生效果最明显。赤松形成外尘菌根后能增加无机养分和叶绿素含量,提高根系活力和保护酶活性还能提高苗期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其中混合接种对幼苗的影响较大。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外生菌根群落在不同林龄的赤松根部变化规律,基本摸清赤松根际的外生菌根真菌资源状况,为建立赤松外生菌根资源数据库及分类鉴定奠定了物质和理论基础。通过人工接种外生菌根菌,从赤松生长及生理变化的角度系统研究外生菌根真菌对赤松幼苗的影响,为赤松的菌根化育苗和保护赤松菌根资源的多样性都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