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臭假单胞菌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ur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是革兰氏阴性菌,能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特殊工业材料的生产。但其生理代谢机制的研究较为有限。本课题采用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对恶臭假单胞菌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展开了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恶臭假单胞菌F1中有两个位于同一基因簇的脂酰CoA合成酶的编码基因:Pput_1340(PpfadD1)和Pput_1339(PpfadD2),本课题第二部分对PpfadD1和PpfadD2进行了鉴定与功能研究。(1)遗传互补大肠杆菌脂酰CoA合成酶突变株JW1794-1,发现PpfadD1和PpfadD2能够恢复其在以油酸为唯一碳源的基础培养基上的生长。同时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改变Pp Fad D1和Pp Fad D2的ATP/AMP结构域中相关氨基酸残基,结果证明这两个酶都具有大肠杆菌Fad D类似的结构特征。这些结果表明Pp Fad D1和Pp Fad D2都具有脂酰CoA合成酶的活性。(2)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恶臭假单胞菌F1的PpfadD1、PpfadD2单突变和双突变菌株。在以不同链长脂肪酸为唯一碳源的基础培养基上检测这些突变菌株的生长,结果显示PpfadD1的单突变在各种链长脂肪酸中的生长明显滞后,而PpfadD1和PpfadD2双突变株的这种表型更加明显,表明Pp Fad D1是主要负责外源脂肪酸活化利用的酶,Pp Fad D2起辅助作用。同时以恶臭假单胞菌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突变菌株des AfabA突变株为出发菌株,利用同源重组分别获得了PpfadD1和PpfadD2三突变株,生长表型分析显示油酸难以恢复des AfabAfad D1三突变的生长。这再次说明Pp Fad D1是恶臭假单胞菌对外源脂肪利用的关键酶。(3)利用14C乙酸钠喂养PpfadDs突变株,分析培养液中的脂肪酸组成,发现PpfadD1单突变和PpfadD1PpfadD2双突变株的胞外有较多的脂肪酸积累,而双突变菌株积累的脂肪酸明显高于单突变株。另外,研究显示枯草芽孢杆菌脱饱和酶基因des A不能恢复des AfabAfad D1三突变突变株的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这些均表明Pp Fad D1也是恶臭假单胞菌对内源脂肪酸利用的关键酶。(4)PpfadD1的突变还影响恶臭假单胞菌的运动性。在恶臭假单胞菌F1中与大肠杆菌3-酮脂酰ACP合成酶I(Fab B)同源的基因有一个:Pput_1693(PpfabB),而与大肠杆菌3-酮脂酰ACP合成酶Ⅱ(FabF)同源的编码基因有两个:Pput_3798(PpfabF1)与Pput_2422(PpfabF2)。本文第三部分对这三个同源基因进行了功能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1)遗传互补大肠杆菌fabB与fabF的突变株,结果发现:PpfabB能够恢复大肠杆菌fabB突变株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表明PpfabB具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I的活性;PpfabF1能够恢复大肠杆菌fabF突变株的顺-十八烯酸合成,说明具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Ⅱ的活性。而PpfabF2不仅能够恢复大肠杆菌fabB突变株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而且也能弥补大肠杆菌fabF突变株顺-十八烯酸的合成,表明Pp Fab F2既具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I活性,又具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Ⅱ的活性。(2)采用Ni-NTA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获得Pp Fab B、Pp Fab F1和Pp Fab F2蛋白。体外重建的脂肪酸合成反应表明:Pp Fab B能够延伸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具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I的活性;Pp Fab F1能延伸饱和脂肪酸合成,具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Ⅱ的活性。而Pp Fab F2能够延伸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具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I和Ⅱ的双重活性。(3)利用同源重组构建了PpfabF1、PpfabF2单突变和双突变株以及PpfabB的单突变株。生长表型测定显示PpfabB的突变株是不饱和脂肪酸营养缺陷型,表明PpfabB负责恶臭假单胞菌不饱和脂肪酸合成。测定PpfabFs突变株脂肪酸的组成,发现PpfabF1突变株顺-十八烯酸含量显著的下降,说明PpfabF1负责饱和脂肪酸合成。另外研究发现过表达PpfabF2能够弥补PpfabF1和PpfabB的功能缺失。但是在相同的表达水平下,PpfabF2的互补菌株的脂肪酸含量低于PpfabF1和PpfabB自身的互补,表明Pp Fab F2对脂肪酸的延伸活性低于Pp Fab F1和Pp Fab B。(4)采用基因融合和DNA 5’race技术分析PpfabB的转录表达,结果显示在恶臭假单胞菌中不仅PpfabB与PpfabA能够共转录,而且PpfabB还有自己的启动子,能够独立转录。
其他文献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尤其是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能在人和动物体内引起包括皮肤和软组织脓肿、获得性肺炎、菌血症、传染性心内膜炎以及中毒性休克综合症等在内的不同程度的感染。近年来,随着抗菌药在临床和畜禽养殖中的大量使用,MRSA菌株的耐药性日趋严重,而介导多重耐药(酰胺醇类、林可胺类、截短侧耳素类、恶唑烷酮类和链阳霉素A)的cfr基因在MRSA菌株中的广泛出现
学位
杆菌肽是一类多肽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引发的局部感染。但由于其在畜牧养殖中可以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并能抑制动物肠道中有害病原菌的繁殖,因此我国食品动物的养殖过程中,杆菌肽作为促生长剂和预防用药在我国畜禽养殖业中广泛使用。然而随着杆菌肽类药物在兽医临床的大量使用,其所引发的细菌耐药问题不容忽视。介导革兰氏阳性菌杆菌肽耐药的耐药基因主要为bcrR,bcrA,bcrB,bcrD等4
铜是大多数生物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其参与了机体多种生理生化活动。然而,铜过量会造成机体铜中毒,引起多个组织器官损伤。研究表明,肝脏是铜毒性作用的重要靶器官。国内外学者对高铜致肝毒性的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凋亡机理的探究,而对高铜致肝脏毒性过程中自噬的功能、机理及其与凋亡之间调控关系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高铜诱导禽类自噬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研究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和细胞培养模型,从体内
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核酸酶基因编辑系统是新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和效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植物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改良。目前应用最广的CRISPR相关蛋白9(CRISPR-associated endonuclease 9,Cas9)基因编辑系统受到前间区序
大量研究表明硅(Si)能够提高多种植物对病害的抗性,但目前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叶片病害,并且主要从病理和生理生化的角度对地上部的抗性机理进行研究。然而,青枯病是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Si提高植物对青枯病的抗性也得到证实,但从地下部根际微生态的角度研究其抗性机理则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地下部根际土壤生态系统为核心,从根际生态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合转录组学测序及16s rDNA和ITS片段测序技术
体育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学生终身体育运动需求与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有助于实现体育课程的价值回归,体现"育体"与"育心"的融合。一体化体育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终身参与科学健身的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拥有体育精神,使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保障和更有质量。建构一体化体育课程旨在以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为基本内涵,形成覆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
学位
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与严峻,养老问题凸显,因此能否解决好老人养老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不容小视的问题。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新型的养老模式,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很好的结合,既顺应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求,又能降低家庭的养老负担,符合老人的心理需求。而高校作为社区的另一种存在形势,不仅面临着大量老人的用餐需求,而且具备为老人提供助餐的先天软硬件条件。本研究对广州某高校的老人助餐状况开展调研,通过设计调查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亚热带特有的速生造林树种,适应性强且分布广泛。本研究在鼎湖山马尾松人工纯林和马尾松-黧蒴(Castanopsis fissa)针阔叶混交林内开展,通过对比两种林型0-60 cm土壤养分含量、群落结构及地被层凋落物的差异,分析土壤养分、林分因子与地被层凋落物的关系;通过布设不同比例(马尾松与黧蒴凋落叶质量比为1:0、1:1、3:2和7:3)凋落物分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