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以及维持从地方到全球区域的生命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全球森林面积总量依旧持续下降,但是,森林转型——森林面积由持续萎缩转为恢复性增长,已经在许多国家出现。由于森林转型能够带来更多生态环境服务(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已经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也迎来了森林转型。在森林转型初期,宏观机制(国家政策)发挥了关键的促进作用。不过,中国耕地资源稀缺,耕地保护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因而,中国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 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承担着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同时该区域又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区域。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重庆市加强了对森林植被的保护,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森林工程。从2005年开始,重庆市逐年呈现出森林面积净增加大于净减少的局面。重庆市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3.1%提高到2012年的42.1%,其中荒山荒地退耕面积贡献比重为40%,退耕地造林为28%,其他因素贡献了32%。目前尚无研究来系统揭示这些其他因素。本文选取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村人口较多的重庆市“两翼”地区作为研究区。围绕森林转型的其他路径和1015份农户调查问卷,论文发现该区存在薪柴替代、耕地撂荒、牲畜养殖数量减少及林果种植四种微观机制,并利用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对四种机制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为加快重庆市的森林植被恢复,实现绿水青山,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区域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表明: (1)相对于2003年,2011年农户家庭增大了高质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减少了薪柴的消费量。薪柴消费量虽然有较大程度的下降,但是农户并没放弃使用薪柴,薪柴依旧是农户普遍使用的能源类型,且消费量占总能量的比重高。Tobit模型显示,非农就业通过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和提高非农工资水平两种途径,能显著降低农户薪柴消费量占家庭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此外,控制变量对农户薪柴消费也具有影响。户主年龄、经营耕地面积及离集市距离显著正向影响薪柴消费比例,液化气炉具、其他收入(政府补贴及亲戚帮扶等)、能源政策(沼气)及液化气等替代能源的可获得性(体现在武隆县和巫山县哑变量方面)对薪柴消费比例均有显著负向影响,而户主文化程度、家庭规模、户均牲畜饲养数量、家庭电器数量、公路及森林覆盖率等变量不具有显著性。 (2)研究区地块破碎度高、坡耕地分布广,劣质耕地多,耕地撂荒现象普遍。农户撂荒耕地时注重耕地属性,主要撂荒地块面积小、离家距离远的地块。由于地形原因,早地撂荒比重较高。此外,农户撂荒耕地面积整体随时间呈现增加趋势。农户撂荒耕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是造成耕地撂荒的关键因素,但是农村劳动力比例因土地流转的缘故不显著。其他因素方面,微耕机、种植业收入、转出耕地面积、及哑变量武隆县和巫山县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他收入和野猪损坏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家庭规模、养殖业收入、离集市距离和是否通公路不显著。 (3)研究区农户家庭牲畜养殖较为广泛,其中生猪养殖户较多。不过,在过去十几年,多数农户家庭减少了牲畜饲养数量。Probit计量模型显示,农户家庭放弃牲畜饲养是受非农就业影响,体现在农业劳动力下降和家庭生活水平改善两个方面。其他因素也对农户养殖牲畜与否有影响:户主年龄、家庭规模、养殖业收入三个变量对农户养殖牲畜与否呈现显著影响;农户是否弃耕、种植业收入、其他收入及哑变量武隆县对农户养殖牲畜与否呈现负向显著影响;而户主文化程度、房屋离集市距离、房屋是否通公路及哑变量巫山县在统计上不具有显著性。 (4)研究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市场经济发展差,林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在林果种植户数、规模,以及林果种植技术、投资方面。但随着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非农就业对人们生活水平和农户市场意识的影响,林果业逐渐开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