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双能量CT诊断冠心病:负荷/静息SPECT和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心脏双能量CT对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灌注缺损的诊断价值。
方法:34例临床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行心脏双能量CT检查。重建冠状动脉CTA图像(DE-CTA)和双能心肌灌注图(DE-CTP)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心肌灌注缺损的评判,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和负荷/静息心肌SPECT灌注扫描为参考标准,评价心脏双能量C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心肌灌注缺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①2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入本研究;②DE-CTA显示408段冠状动脉,其中44段冠状动脉狭窄≥50%,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参考标准,DE-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28%,97.70%,86.20%,98.29%,准确性为96.58%;③DE-CTP显示心肌节段476段,其中90段显示心肌灌注缺损,以负荷/静息心肌SPECT灌注扫描为参考标准,DE-CTP诊断心肌灌注缺损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93.09%,74.07%,96.58%,准确性为91.71%,DE-CTP诊断心肌灌注缺损与负荷/静息SPECT诊断心肌灌注缺损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0.74(P<0.001)。
结论:双能量CT作为一项新的成像方法,不仅能够诊断冠状动脉狭窄,还能对病变冠状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做出准确判断。
第二部分:双能量CT冠状动脉造影结合CT心肌灌注提高冠心病诊断准确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心脏双能量CT冠状动脉造影(DE-CTA)结合CT心肌灌注(DE-CTP)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53例临床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行心脏双能量CT检查。重建冠状动脉CTA图像(DE-CTA)和双能心肌灌注图(DE-CTP)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心肌灌注缺损的评判,并与冠状动脉造影为参考标准,建立DE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基线值,进而计算DE-CTA+DE-CTP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所有患者填写知情同意书。
结果:(1)53例患者接受心脏双能量CT和负荷/静息SPECT检查,其中28例患者在一个月内接受导管造影检查。(2)DE-CTA显示112支冠状动脉,其中41支冠状动脉狭窄>50%,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参考标准,DE-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95%,92%,87%,,准确性为89%;(3)DE-CTP显示46支狭窄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心肌灌注缺损,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参考标准,DE-CTP诊断狭窄>50%冠状动脉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84%,78%,83%,准确性为81%;(4)DE-CTA+DE-CTP诊断52支冠状动脉狭窄>50%,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参考标准,DE-CTA+DE-CTP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89%,86%,96%,准确性为92%。
结论:双能量CT可以对冠心病做出综合性诊断,双能量CTA结合CTP能够提高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
第三部分: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延迟增强评价急性心肌梗死与心脏磁共振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延迟增强是否能够准确显示心肌梗死的程度和范围,与心脏磁共振延迟增强的对比研究。
方法:11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血运重建术后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在血运重建术后7-14天内完成心脏CT和磁共振检查。双源CT扫描序列采用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注射碘对比剂7分钟后采集。心脏磁共振图像上将心肌梗死程度分为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应用17节段法,以心脏磁共振为参考标准,计算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延迟增强与心脏磁共振延迟增强诊断心肌梗死的一致性。
结果:全部11例患者的CT和磁共振均得到满意的图像质量。以梗死心肌节段为单位,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延迟增强诊断与心脏磁共振延迟增强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0.85,p<0.001);两者诊断心肌梗死的程度亦有好的一致性(kappa=0.82,p<0.001,kappa=0.52,p<0.001)。梗死心肌CT值高于正常心肌CT值(100.02±9.57 HU vs 72.63±7.32 HU,p<0.001)。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延迟增强扫描序列的辐射剂量约0.99±0.08 mSv(0.82-1.19 mSv)。
结论: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延迟增强能够准确显示心肌梗死的程度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