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化·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h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揭示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的基本构成和内在逻辑,及此观点在不同时期的理论连续性与变动性,本论文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以文学、意识形态作为基本点深入剖析二者的关系,以达到对此观点的系统把握。具体论述如下:  第一章,主要考察20世纪70年代伊格尔顿的文学文本意识形态生产观。此章在对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概念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以文学形式为连结点论述了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整体构成因素,渗入文学审美内部,参与文学的多层次生产,且在这一生产过程中由于诸种意识形态构成因素的矛盾运动造成了文学既是意识形态又是对意识形态的冲破。  第二章,20世纪80至90年代伊格尔顿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解释文学。所以需要在文学、文化、意识形态三者的关联中考察伊格尔顿的文化意识形态观。伊格尔顿通过文化对文学的解构,一方面指出作为价值意义话语实践的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另方面通过对文学的文化阐释,将文化的物质实践性与反抗权力性注入文学,尤其通过对文学审美内涵的文化学解读,将审美感官具体性、个体想象性与身体自由性要求密切联系起来,赋予审美突破意识形态的力量。  第三章,进入21世纪,伴随后工业社会的兴起,文化在后现代主义攻击下渐趋沦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从为文化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角度,伊格尔顿通过对文化做伦理学维度的阐发,发现文化的伦理学意义与文学审美具有较为一致的追求:人按自己的本性自由发展。于是文学、文化获得反抗意识形态权力压迫的性质。但在伊格尔顿看来,由于文学最终是价值意义话语,其必然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塑造。所以,文学在与意识形态的内在纠缠中批判意识形态。此时期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关系见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前时期相关观点的丰富和发展。  第四章,通过对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的理论贡献与局限的分析,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照,明确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可见,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观具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就在对文学既具连续性又具断裂性的思考过程中,他深化了对文学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不仅在文学与意识形态的直接关联中,而且进一步透过对文学的文化解读,在文学、文化、意识形态三者关系中揭示出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文学受到意识形态建构的同时具有反抗意识形态的内在属性。
其他文献
中国20世纪前半多数作家因际逢变革的历史语境使其普遍产生强烈的言说欲望,新学新知的初识和自身思考能力的不足等诸因素迫使他们双管齐下,形成翻译和写作的变奏。这种现象到了
自幼喜爱花木,尤其对盆景情有独钟。参加工作后,便利用业余时间倾心钻研盆景艺术。他的盆景创作,取材广泛,不限树种,不拘一格,因树造型,不落俗套。现有成型作品约100件。 Si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类型学研究在统一的句法描写框架下调查各语言句法,进行跨语言的对比、分析的语言类型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名词分类机制尤其是分类词的研究也不例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互动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其可以将学习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有效的互动,教师可以获取到一手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
今年的“11.8”福建水头石材展要比前两年热闹.除全国多地石材企业纷纷回流水头外,更多的参展企业则利用展会聚人气、聚商机、聚信息的优势,纷纷在展会这几天登台亮相、结交
期刊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和泰国后与中泰两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对中泰两国的社会历史、哲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历史悠久,发展
本文企图通过以最近20年(1980~1999)中国大陆散文创作实践、理论实践及接受状况为主要对象的个案研究,确立一个基于社会文化总体架构和文学系统内部关系双重观照角度的,对扩大和深
日本私小说与中国后新时期女性私人化写作相隔近百年,但在多方面呈现了相似之处,如都专注于描写私人化的身边琐事和生活经历,毫不回避表现性意识的觉醒等.对传统的蔑视和对个
英国哥特小说自18世纪后期诞生以来,便因受西方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一直处于被忽视和贬低的境地,如评论界长期以来对其恐怖、暴力、黑暗等基调的批判。但是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其
《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作为蒙古族现存第一部书面作品,其对于研究蒙古民族历史、文学、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明廷为外交使臣学习蒙古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