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拥有的历史悠久乡土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作为能有力反映中国乡土文化的一类文学代表,乡土文学有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极具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乡土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力的分支之一,其中蕴含的大量方言词是传递乡土文学特色的载体,它们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文化的乡土特色。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翻译过程中,方言具有的鲜明地域性对译者构成巨大挑战,不仅如此,作为一种非标准语,其特有的语言和文体特征也很难在目标语中加以体现。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层面与标准语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其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特殊的文学功能:塑造人物形象、营造地方氛围、还原文化语境、引起读者共鸣、制造戏剧效果等。这些差异以及重要性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但研究的角度以及关注的范围较为狭隘,且多为各自的主观判断,缺乏一定程度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乡土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翻译值得进一步探究。《中国文学》是新中国惟一一份向国外及时系统地译介中国文学艺术作品的官方刊物,是我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中国文学》(1951-1966)选译作品中汉语小说共计两百余篇,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乡土小说占较大比重,约五十篇。其中,大量方言词的使用,不仅有力再现了乡土社会文化风貌,更具有文学效果。本论文从改写理论的视角研究《中国文学》(1951-1966)英文版中乡土文学小说方言词英译问题。从《中国文学》(1951-1966)乡土小说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词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得出乡土小说方言词一般翻译方法以及改写规律,联系十七年间的中国政治历史背景,试图从改写理论的三个方面来分析解释相关改译现象及翻译方法,希望能够全面揭示《中国文学》(1951-1966)乡土小说中方言词翻译现状,引起人们对乡土文学方言翻译领域研究的重视。论文研究发现:《中国文学》(1951-1966)乡土小说方言词翻译方法灵活多样,主要为:直译,释义法,改译,以及音译,其中释义法和改译的使用对方言词进行了不同程度改写:释义翻译方法的应用减弱了源语文本中粗俗方言词的词义,鬼神文化方言词词义也得到弱化;而改译的使用直接改变了方言词的感情色彩。《中国文学》的创刊宗旨是对外展现新中国人民积极进取的奋斗形象,在直接赞助人外文局的相关翻译工作要求及十七年间政治运动制约下,译者对这些方言词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写,弱化不利于塑造中国人民正面形象的描写,以达到刊物外宣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