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与食物、饮食行为关系密切。良好的饮食行为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今后的学习与成长。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我国独生与非独生幼儿共存于这一时代。幼儿期是饮食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的异同,利于二者取长补短,有助于幼儿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是民族的未来,从独生与非独生幼儿异同的角度研究与解决幼儿的饮食问题有利于保障幼儿的健康安全。通过文献梳理,了解目前研究现状,获取了理论支持。在参考尚磊设计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的基础上,采用了杨显君硕士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进行调查,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最终了解到目前独生与非独生幼儿的饮食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食欲均较差,饥饿感不强,进食量较小;独生幼儿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在各维度上的表现具有一致性,存在共变趋势。但二者也存在差异之处:在总体饮食行为和维度上,非独生幼儿的总体饮食行为、挑食、过饱响应和外因性进食均比独生幼儿好;在出生顺序上,二孩和三孩及以上幼儿比大孩和独生幼儿的饮食表现好;在人口学变量上看,私立园、大班、男孩和看护人为祖父母的非独生幼儿比独生幼儿的饮食行为好;在饮食安全问题上,幼儿的饮食安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不良饮食习惯、挑食、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上存在着较大的饮食安全隐患。在统计对比的基础上,结合访谈记录对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的异同点进行了原因分析。其相似之处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幼儿的自身素质较好、家庭喂养方式较为科学和幼儿园及社会媒体的宣传。二者各维度得分不均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家长与教师对各维度的重视程度不同以及饮食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表现差异的原因可以从独生幼儿的固有特征、饮食环境和人口学变量三个方面进行探究。最后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和改善独生与非独生幼儿的饮食行为提出了建议。家庭方面,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保持科学的喂养方式;为幼儿树立好榜样;选择健康多样的食物并科学地变更烹调方式。幼儿园方面,建立健全幼儿园饮食安全管理机制;为家长普及更多幼儿喂养知识;促进家园合作和家园统一;幼儿教师保持科学的喂养方式;在良好饮食氛围中开展食育活动。社会方面,加大喂养知识和营养常识的宣传与普及;开发适合幼儿使用的餐具;形成安全的社会饮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