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本费用粘性是指企业成本费用的增减变动不完全与营业收入的变动量呈线性关系。换言之,收入增加时带来成本费用上升的幅度并不完全等于收入下降时成本费用的减少幅度。这与我们在管理会计中所学到的成本性态分析:企业成本费用与销售收入量增减变动完全满足线性关系的解释相违背。首次提出费用粘性概念的是美国学者Anderson,Banker&Janakiraman(简称ABJ),通过对美国公众公司的费用项目进行研究,发现:业务额增长1%对应的费用增长量为0.55%,但业务额下降同样的幅度后,费用减少量却比上升时低0.2个百分点。这种奇妙的现象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热议,并开始思考企业的成本是否受到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国外与国内的学者对于成本费用粘性的成因的意见虽不尽相同,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的研究对于管理层行为影响成本费用粘性都采取认可态度,特别是管理层基于自利和扭亏等因素而操纵公司会计盈余的行为。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律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报表质量的准确度的也遭受到了公众广泛的质疑,人们开始发现财务报表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由此可见,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对成本费用结构有深远影响,进而有可能造成粘性现象。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探明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粘性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是否有盈余管理因素。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基于不同动机和方式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对成本费用粘性是否存在差异呢?制造业公司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同时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制造业也有其与生俱来的缺陷,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缺乏以及配套生产能力差等一系列原因,使得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面临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战略布局以及发展中国家以其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抢占世界市场,我国如何从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现时任务和百年强国梦的长远任务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本文按照证监会2012版行业分类标准,在19个行业分类中选取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力图分析盈余管理行为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多方面影响。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效率理论为理论依据,选取我国沪深两市A股主板制造业上市公司2009-2014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检验了成本费用粘性和反粘性特征是否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对盈余管理行为是否作用于企业的成本费用粘性做了验证。结果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粘性特征是普遍存在的;随着时间跨度的延长,成本费用粘性出现了反转信号。面临“微损”时,企业成本费用粘性降低;面临“巨亏”时管理层可能会为了下期的盈利而放大当期亏损,企业的成本费用粘性增强;面临“盈利”状态时,管理层调整成本费用进行盈余储备的行为对于企业的成本费用粘性影响并不显著。盈余管理方式选择方面:正向应计盈余管理水平与成本费用粘性反向关系;相反,负向成本费用粘性的水平随着负向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加深而上涨;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与成本费用粘性的相关性系数为负,即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大,成本费用粘性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