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霍华德·贾尔斯等学者提出了言语顺同理论,该理论指出,言者通过采用听者所使用的语言,可达到获取对方认可、减少距离感等的交际目的;反之,当言者采用与听者不同的语言时,双方之间的交际距离将无法缩小、甚至呈现扩大的趋势。霍华德·贾尔斯等学者进一步指出,言语顺同理论的应用,应随着所在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差异,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的交际要求和规则也有所变化,相应的,也要求言语顺同理论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其后,有很多不同的学者纷纷对言语顺同理论提出了修正和补充,比如在1976年,希玛尔、泰勒和贾尔斯三位学者曾指出,言者单纯的使用听者的语言,并不一定能在所有情况中都获得听者的认可和正面评价。
本文旨在研究言语顺同理论在二语环境中的应用,包括二语学习者对于二语环境中的言语顺同行为如何理解,以及影响二语环境中的言语顺同行为之因素等。作者为此采访了六名在南京学习汉语的美国留学生,获得了他们对与中国人交流时发生的一些情况的看法,特别是关于中国人在使用中文或者是英文与他们交流时,这些美国学生所感受到的交际舒适度。
透过一系列的采访,作者发现这些二语学习者更愿意以他们的二语为母语的人,在交流的时候考虑他们练习二语的需要,而不是像言语顺同理论所说的那样,只有通过采用对方的母语才能获得对方的认可。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二语学习者之所以倾向于在二语环境中使用二语,和他们对于对方言语意图的理解有关。一些受访者指出,某些中国人之所以和他们用英语交流,并不是想要照顾他们可能听不懂中文的需要,而是这些中国人想要借此机会来练习他们的英语,这一行为往往让受访者感到被利用,因而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希望中国人用中文和他们进行交流。此外,作者还发现,影响二语环境中的语言顺同行为的因素包括:二语学习者的二语水平、是否具有丰富的语言学习经历、学习者的种族/身份认同、与当地人的情感联系等等。
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此前的研究均着重讨论了言者是否选择采用听者语言进行交流这一决策过程,忽略了听者对言者行为的解读,而本文正是着眼于研究言语顺同行为的接收者一端,从听者的角度探讨言语顺同行为的真正效果。此外,本文的实践价值在于,随着越来越多外国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文,不管是留学生本身,还是向他们教授中文的老师以及其他当地的中国人,都需要更好的了解彼此的交际需求,以及影响交际效果的一些重要因素,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