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目前有竹子500多种,720多万hm~2,竹子种类、种植面积均居世界前列。浙江省的竹业产值位居全国第一,是竹产区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近年来,由于农糠覆盖等技术的应用和耕作模式的改变,致使金针虫在竹产区大面积发生,有的地区危害非常严重,竹笋的产量和质量得不到保障,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金针虫的危害成为制约浙江省竹产业发展的瓶颈。由于金针虫是土栖害虫,所以防治难度大,加之市场对农产品农药低毒性、低残留的限制,很多高效农药已被禁用,因此生物防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从筛胸梳爪叩甲幼虫(Melanotus cribricollis)僵虫体内分离的平沙绿僵菌(Metarhizium pingshaense)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菌株对金针虫侵染过程的电镜观察、大规模固体发酵以及在土壤中定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侵染部位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分布密度最大的部位是胸足的节间膜、足末端等处;其次分布在毛孔、沟、缝等角质层相对薄弱的部位,例如腹部的节间膜、褶馅处,虫体的光滑坚硬部位孢子的分布量很少。2.平沙绿僵菌侵染金针虫过程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12h,孢子萌发产生芽管;接种后18h,孢子的芽管生长;接种后24h,芽管继续生长,长度小于孢子长径,末端膨大形成附着胞;30~36h时,孢子芽管进一步伸长,长度大约为孢子长径的两倍,在褶馅处可见芽管或附着胞穿透体壁并向金针虫体内生长;36~96h,侵入金针虫体腔的菌丝,吸收虫体内的营养物质,菌丝大量繁殖,直至体腔内完全被菌丝充满,最后突破表皮,最先在足间窝处、节间膜长出白色菌丝;接种后120h,虫体表面布满墨绿色分生孢子。3.平沙绿僵菌侵染金针虫的透射电镜观察表明,接种后12~30h,观察到少量菌丝段侵入到表皮中;此时金针虫由于受到外界不利环境的刺激,节间膜挤压,与此同时核膜加厚,染色质凝聚以抵御外界的侵染;侵染后30h以内,虽然少量菌丝已侵入表皮,但金针虫的细胞器仍保持完整,内部结构相对稳定;侵染后64h,菌丝侵入金针虫的脂肪体内,金针虫的脂肪体内充满大量的菌丝段和孢子;侵染后96h,核糖体开始脱落,细胞器严重破坏,直至核糖体完全脱落,细胞器空泡化。4.设置不同培养基载体、培养基体积、培养基湿度、接种量、培养容器等因素对绿僵菌生长和产孢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壳和蛭石均可作为固态发酵的优良载体,大米、麦麸、玉米粉相互组合是该菌发酵的良好营养源,与不同载体组合产孢量均达到2.7×10~9孢子/g以上,其中以大米和稻壳体积比为1:2时产孢量最大,为58×10~9孢子/g;最佳接种量为10%(ml/g);培养基质的相对湿度为70%;固态发酵周期为14d;培养基质装入量为1/2培养瓶。5.采集早园竹林覆盖地和非覆盖地土壤,以及黄泥土、黑壤土和砂土等不同质地土壤,在不同土壤质地、土壤温湿度、抗生素、农药等土壤因素条件下研究绿僵菌孢子在土壤中萌发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质地下孢子萌发率差异不明显;在4个湿度梯度下黄泥土和黑土对孢子萌发的影响不显著,砂土对土壤湿度的敏感度较强,不同土壤质地最适于孢子萌发的土壤湿度也不同;供试砂土在温度为30℃、6%的土壤湿度条件下,孢子萌发率达到80%,供试黑壤土在温度为20℃、湿度为6%或者温度为30℃湿度为12%条件下孢子萌发率均达到60%。覆盖地土壤中加入卡那霉素孢子的萌发率达到62.32%;非覆盖地土壤中,加入氯霉素的土壤中孢子萌发率达到了52.12%,加入青霉素、利福平和链霉素的土壤中孢子萌发率为27.06%左右。添加农药后两种土壤中孢子的萌发均受到抑制,加入辛硫磷和氟虫腈的非覆盖地土样中,孢子的萌发率为0%。覆盖地中添加农药后,孢子的萌发率均低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