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验经济学的公共租赁住房匹配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l76488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租赁住房(简称"公租房")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自"并轨运行"通知发放以来,其已然成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主体,目前,我国的公租房已进入大规模分配阶段。虽然为确保公租房的分配结果能真正提高申请者的福利水平,政府在分配各环节都作了具体的政策性规定,但在实际分配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配租环节。公租房的配租实际上是将政府与轮候者进行匹配,本文将重点关注该匹配过程,探讨运用何种匹配机制,能将集中分配的空置房源高效地分配到轮候者手中。公共租赁住房的匹配是由政府与轮候者所组成的双边匹配市场,根据我国各地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可知,政府大部分是采用随机摇号或综合评分的方式来确定轮候者的优先权顺序,轮候者再按照顺序依次进行选房。整个匹配过程基本是由政府主导,且由于信息不完全,实际操作中会耗费双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现行的匹配机制下,最终的匹配结果不仅无法提高轮候者的福利水平,甚至还会造成大量公租房资源的浪费。本文参考部分实验者对双边匹配市场中医生实习、学生择校、宿舍匹配等匹配问题的研究,创新的将两种新的匹配机制,即延迟接受机制和顶层交易循环机制,运用于公租房匹配过程中,并与实验经济学的方法结合,将其与我国现行的匹配机制进行比较。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我国的公共租赁住房分配流程,针对其中的具体匹配过程,指出我国现行匹配机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及实验设计中所需注意的问题作出说明。其次,对实验中拟采用机制的模型分别进行了理论描述,包括我国现行的匹配机制及两种新的匹配机制。再次,通过仿真模拟公共租赁住房匹配的实验,在不完全信息的环境下,将三种匹配机制进行比较。根据选取的真实偏好表达和福利水平指标,对三种匹配机制下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两种新的机制都优于现行匹配机制的结论,其中顶层交易循环机制表现最优。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对我国现行匹配机制的改进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