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脓毒症是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具有损伤性的激烈全身炎症反应(SIRS)。脓毒症早期,大量促炎因子爆发,造成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损伤。因此,各种治疗手段都致力于下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高压氧作为一种辅助的疾病治疗手段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在先天性免疫细胞中,树突状细胞(DCs)是机体最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是连接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桥梁。脾脏作为机体最大、DCs数量最多的免疫器官,脾脏DCs的变化,必然对机体免疫系统起到重要作用。 实验目的:1.探索脓毒症早期给予高压氧治疗对于小鼠生存率的影响;2.分析高压氧治疗后脓毒症小鼠外周血细胞炎性因子的变化;3.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检测脾脏DCs数量变化及表面表型变化。 实验方法:1.实验分组及模型的制备:选用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四组。A组(NS+Air)、B组(Zym+Air)、C组(NS+HBO)、D组(Zym+HBO)。B组和D组给予腹腔注射酵母多糖,A组和C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和D组分别于注射后4h和11h后给予高压氧干预2小时。2.腹腔注射酵母多糖18h后,眼球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炎性因子IL-1β、IL-12、IL-10含量变化;3.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脾脏DCs,经流式细胞分析DCs表面特异性表型MHC-Ⅱ、CD80、CD86、PD-1、PD-L1表达水平的变化。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1.小鼠腹腔注射酵母多糖4h后小鼠出现如活动减少、嗜睡、结膜炎、腹泻等一系列脓毒症表现,认为造模成功。2.实验18h后,促炎因子IL-1β、IL-12在B组(Zym+ Air)和D组(Zym+HBO)明显升高,与A组(NS+Air)和C组(NS+HBO)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B组(Zym+Air)水平明显高于D组(Zym+HBO),两者之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抑炎因子IL-10在B组(Zym+ Air)和D组(Zym+HBO)与A组(NS+ Air)和C组(NS+HBO)比较明显升高(P<0.01),在D组(Zym+HBO)升高更明显(P<0.01)。3.小鼠脾脏DCs经过磁珠分选后纯度可达95%,细胞存活率达95%以上。DCs表面表达MHC-Ⅱ在B组(Zym+ Air)、C组(NS+HBO)、D组(Zym+HBO)与A组(NS+ Air)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B组(Zym+ Air)组表达MHC-Ⅱ水平下降更明显(P<0.01)。D组(Zym+HBO)表达MHC-Ⅱ较B组(Zym+ Air)升高,与B组(Zym+ Air)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NS+HBO)与A组(NS+ Air)比较MHC-Ⅱ表达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DCs表面表达CD80在B组(Zym+ Air)与其他三组比较显著增高(P<0.01),D组(Zym+HBO)恢复至正常表达水平,与B组(Zym+ Air)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Zym+ Air) DCs表面表达CD86与A组(NS+ Air)和C组(NS+HBO)比较明显升高(P<0.01),D组与B组(Zym+ Air)比较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DCs表面表达共抑制分子PD-1,B组(Zym+空气)与其他三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D组(Zym+ Air)表达PD-1与B组(Zym+HBO)比较明显减少(P<0.05),与A组(NS+ Air)和C组(NS+HBO)无明显差异。C组(NS+HBO)表达水平略升高,但与A组(NS+ Ai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DCs表面表达共抑制分子PD-L1,B组(Zym+空气)表达水较其他三组平明显升高(P<0.01)。D组(Zym+HBO)与B组(Zym+ Air)比较明显下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NS+ Air)和C组(NS+HBO)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A组(NS+ Air)与C组(NS+HBO)无明显差异。 实验结论:1.研究结果显示,高压氧治疗明显提高脓毒症小鼠72h生存率。2.脓毒症组小鼠早期以促炎因子分泌为主,但也有少量抑炎因子分泌。高压氧治疗可以抑制早期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过度炎症过度激活造成机体的免疫损伤。同时也促进抑炎因子的释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机体免疫失衡状态。3.脓毒症早期给予高压氧治疗对正常小鼠DCs的成熟起到一定得抑制作用,而对于脓毒症小鼠DCs却能改善其成熟状态。通过抑制其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从而起到抑制炎症反应。通过下调共抑制分子的表达,从而改善脓毒症小鼠早期的免疫耐受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