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成熟和发达的资本市场应该能够快速对市场上交易的证券进行及时准确的定价,毕竟这是市场参与双方进行交易的基础。这一功能不仅仅体现在二级市场上,对于市场的入口,股票发行,同样需要能够有健全的机制对准备进入市场的证券进行合理的定价。股票发行市场作为企业上市的重要通道,其运行的有效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然而,现实中的发行市场普遍存在高抑价(underpricing)现象,即发行价格远远低于上市后的短期市场价格,因此导致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发行市场追逐“超额”短期收益。如1990年到2010年期间,中国2102只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股票平均初始收益(initial return)率高达137.4%。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扭曲资本的合理配置和滋生上市环节的利益输送,同时也损害市场其他相对弱势投资者的利益,更是抑制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外涌现出了大量学者,对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美国学者Stoll和Curley(1970),Ibboston(1975)最早系统地从市场参与者和制度因素对初始收益率问题进行探讨。其后随着Akerlof等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在金融学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在IPO发行市场超额收益的解释得到广泛的认可,初始收益率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学者运用不同的经济理论来分析我国市场存在的初始超额收益率现象:汪宜霞和夏新平(2007)的研究表明投资者情绪对我国IPO市场的收益率有着重要的影响;陈莉(2012)对深市119只股票的分析发现控制权分散程度与溢价率负相关;苏冬蔚(2004)通过对587只股票验证得出赢家诅咒可以很好的解释我国IPO高收益问题;金晓斌(2006)等的研究验证了承销商声誉在我国并不能解决初始高收益问题。经济学理论告诉,投资者在关注高收益率的同时,应该关注风险:投资者偏好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然而对于IPO初期的收益率波动性如何,学界的关注则不够多。因而在之前学者成果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三点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首先,考察期限应该适当的延长:美国学者Reena Aggarwal认为在发行市场上,普遍存在承销商对二级市场的价格实施支持措施,通常价格会在一个月左右趋于合理。本文采纳这一理论将研究对象设定为上市后的第21个交易日,以此考察短期IPO收益率。其二,IPO初期收益率与二级市场对比研究:每月上市的收益率之间分布是高度分散的(波动性大),且随时间显著变化,作为认识问题的第一步,将初期收益率的波动性与二级市场的波动对比,从中认识市场因素对初期收益率的作用。其三,信息不对称因素与IPO初期收益率:理论认为,具有信息不对称特质的公司通常更难以定价,这样的公司抑价现象也更为严重,即初期收益率更高。然而,不对称的信息又决定了对于这样的公司,市场需求更加难以把握,所以这些公司的收益率分布会更广。如果理论成立,则初期收益率与波动率之间应该呈现正相关关系,本文的实证部分通过回归模型,从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方面对此进行验证。
本文统计出2005-2012年沪深A股上市的1169家公司的IPO第21个交易日的初期收益率的均值为53%。为了区别国内文献上习惯用首个交易日的数据来表示初始收益率,本文将用“初期收益率”这一概念来表示第21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与发行价之间的变化率(第一个月的收益率通常发生在第21个交易日)。本文所考察的2005年到2012年期间,不同公司的初期收益率存在着巨大差距,最大值为2007年11月20日上市的深圳惠程(代码:002168)为527%,最低值为2011年12月5日上市的雪人股份(代码:002639)-33%。
为了与二级市场进行对比,本文将2005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每个月份上市的公司归为一组,剔除上市公司少于两个的月份,总共得到72组数据。通过对每个月份上市的所有公司的初期收益率取均值(mean)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就得到了当月的收益率均值和分布数据(横截面分布)。统计结果显示:IPO上市公司不仅初期收益率均值在考察期间剧烈变化,初期收益率的标准差,即横截面分布也随时间显著变化。显然,在一些月份上市的公司之间收益率区别不大,即波动率较小,而在另一些月份上市的公司之间收益率高度分散,存在较大的波动率。
对于IPO初期收益率与波动率随时间的变化,一个自然的假设就是市场因素是波动的主要因素。应该预期二级市场的收益率与时间序列波动率(市场因素决定的波动率)呈现类似的特点,也为相互正相关。然而,现实的统计结果则表明,这样的假设并不成立。然而,二级市场收益率与其横截面波动率(公司层面因素决定的波动率)呈正相关关系。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推断,来自公司层面的信息是影响初期收益率与其波动率的主要因素,而非市场的系统性信息。被广泛研究的新股发行时的投资者情绪,以及管理层的股权分散理论等,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一定的解释。而本文着重从公司层面的信息不对称来考察上市公司本身的特质对于收益率和波动率的影响:信息不对称理论包含有赢家诅咒,委托代理和信号传递等,这些都是信息不对称结果的体现。决定上市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选取五个指标来考察上市公司的信息是否为交易各方所充分掌握,以此来刻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实证分析部分,通过对IPO初期收益率与不对称因素的五个代表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2005年到2012年的1169家公司),结果发现信息变量系数显著,因而信息不对称变量对初期收益率作用得到证实。此回归是从横截面角度来考察信息变量,通过将回归方程拟合出(fitted)的初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比较:拟合收益率均值为70.4%,实际值为64.7%;拟合的收益率与预期波动率的相关系数则为0.69,而实际的收益率与波动率相关系数为0.84。从横截面角度来看,信息不对称是决定初期收益率的水平及其分布重要因素。同样的问题,从时间序列角度来进行回归分析,考虑样本数据的自相关和异方差性的存在,本文更进一步,综合ARMA(1,1)和EGARCH到回归模型中,实证得到的结论仍然验证了信息不对称是决定上市公司初期收益率水平和波动率的重要因素。
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就在于选取了两个全新的指标,初期收益率以及其波动率来考察短期IPO收益的影响因素,规避了首日初始收益率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将二者联系起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其次,在二级市场对比上,将市场的波动问题从时间序列角度和横截面角度分别进行考察,与IPO初期市场的情况进行对比,从中分别判断出市场系统性因素和企业层面因素的作用。最后,信息不对称变量的回归方程仍然是考虑到这两个角度,时间序列和横截面,不仅从两方面证实信息变量对初期收益率和波动率的作用,更是发现了信息变量对于二者关系的重要影响。
较之国外文献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本文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考察的时间跨度偏短,相比国外将半个世纪的交易数据用来分析,文章在数据量的充分性上有所欠缺,这就导致了结果可能会受到短期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使得结论的可靠性受限。本文的另一个缺陷就在于解释变量,即信息不对称因子的选取上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改进;虽然这些变量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解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对收益率水平和波动率,但是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时间序列上的解释显得有所欠缺。随着中国股市的继续发展,对于研究者来说,所能获得的数据和指标将会越来越完善,这也将帮助更深刻地认识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IPO市场的影响。
文中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将使得市场参与者更加清楚的认识IPO定价过程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对于发行企业和投资银行,可以帮助其更加准确的对待不同性质的公司进行区别定价。对于投资者来说,认识到信息不对称因素对于上市公司短期收益率以及波动率的重要作用,可以在投资过程中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对于监管层来说,发现企业性质对于上市初期股价波动的影响,可以规范企业做出更加充分的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因素对于短期收益的干扰。
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外涌现出了大量学者,对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美国学者Stoll和Curley(1970),Ibboston(1975)最早系统地从市场参与者和制度因素对初始收益率问题进行探讨。其后随着Akerlof等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在金融学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在IPO发行市场超额收益的解释得到广泛的认可,初始收益率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学者运用不同的经济理论来分析我国市场存在的初始超额收益率现象:汪宜霞和夏新平(2007)的研究表明投资者情绪对我国IPO市场的收益率有着重要的影响;陈莉(2012)对深市119只股票的分析发现控制权分散程度与溢价率负相关;苏冬蔚(2004)通过对587只股票验证得出赢家诅咒可以很好的解释我国IPO高收益问题;金晓斌(2006)等的研究验证了承销商声誉在我国并不能解决初始高收益问题。经济学理论告诉,投资者在关注高收益率的同时,应该关注风险:投资者偏好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然而对于IPO初期的收益率波动性如何,学界的关注则不够多。因而在之前学者成果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三点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首先,考察期限应该适当的延长:美国学者Reena Aggarwal认为在发行市场上,普遍存在承销商对二级市场的价格实施支持措施,通常价格会在一个月左右趋于合理。本文采纳这一理论将研究对象设定为上市后的第21个交易日,以此考察短期IPO收益率。其二,IPO初期收益率与二级市场对比研究:每月上市的收益率之间分布是高度分散的(波动性大),且随时间显著变化,作为认识问题的第一步,将初期收益率的波动性与二级市场的波动对比,从中认识市场因素对初期收益率的作用。其三,信息不对称因素与IPO初期收益率:理论认为,具有信息不对称特质的公司通常更难以定价,这样的公司抑价现象也更为严重,即初期收益率更高。然而,不对称的信息又决定了对于这样的公司,市场需求更加难以把握,所以这些公司的收益率分布会更广。如果理论成立,则初期收益率与波动率之间应该呈现正相关关系,本文的实证部分通过回归模型,从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方面对此进行验证。
本文统计出2005-2012年沪深A股上市的1169家公司的IPO第21个交易日的初期收益率的均值为53%。为了区别国内文献上习惯用首个交易日的数据来表示初始收益率,本文将用“初期收益率”这一概念来表示第21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与发行价之间的变化率(第一个月的收益率通常发生在第21个交易日)。本文所考察的2005年到2012年期间,不同公司的初期收益率存在着巨大差距,最大值为2007年11月20日上市的深圳惠程(代码:002168)为527%,最低值为2011年12月5日上市的雪人股份(代码:002639)-33%。
为了与二级市场进行对比,本文将2005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每个月份上市的公司归为一组,剔除上市公司少于两个的月份,总共得到72组数据。通过对每个月份上市的所有公司的初期收益率取均值(mean)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就得到了当月的收益率均值和分布数据(横截面分布)。统计结果显示:IPO上市公司不仅初期收益率均值在考察期间剧烈变化,初期收益率的标准差,即横截面分布也随时间显著变化。显然,在一些月份上市的公司之间收益率区别不大,即波动率较小,而在另一些月份上市的公司之间收益率高度分散,存在较大的波动率。
对于IPO初期收益率与波动率随时间的变化,一个自然的假设就是市场因素是波动的主要因素。应该预期二级市场的收益率与时间序列波动率(市场因素决定的波动率)呈现类似的特点,也为相互正相关。然而,现实的统计结果则表明,这样的假设并不成立。然而,二级市场收益率与其横截面波动率(公司层面因素决定的波动率)呈正相关关系。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推断,来自公司层面的信息是影响初期收益率与其波动率的主要因素,而非市场的系统性信息。被广泛研究的新股发行时的投资者情绪,以及管理层的股权分散理论等,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一定的解释。而本文着重从公司层面的信息不对称来考察上市公司本身的特质对于收益率和波动率的影响:信息不对称理论包含有赢家诅咒,委托代理和信号传递等,这些都是信息不对称结果的体现。决定上市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选取五个指标来考察上市公司的信息是否为交易各方所充分掌握,以此来刻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实证分析部分,通过对IPO初期收益率与不对称因素的五个代表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2005年到2012年的1169家公司),结果发现信息变量系数显著,因而信息不对称变量对初期收益率作用得到证实。此回归是从横截面角度来考察信息变量,通过将回归方程拟合出(fitted)的初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比较:拟合收益率均值为70.4%,实际值为64.7%;拟合的收益率与预期波动率的相关系数则为0.69,而实际的收益率与波动率相关系数为0.84。从横截面角度来看,信息不对称是决定初期收益率的水平及其分布重要因素。同样的问题,从时间序列角度来进行回归分析,考虑样本数据的自相关和异方差性的存在,本文更进一步,综合ARMA(1,1)和EGARCH到回归模型中,实证得到的结论仍然验证了信息不对称是决定上市公司初期收益率水平和波动率的重要因素。
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就在于选取了两个全新的指标,初期收益率以及其波动率来考察短期IPO收益的影响因素,规避了首日初始收益率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将二者联系起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其次,在二级市场对比上,将市场的波动问题从时间序列角度和横截面角度分别进行考察,与IPO初期市场的情况进行对比,从中分别判断出市场系统性因素和企业层面因素的作用。最后,信息不对称变量的回归方程仍然是考虑到这两个角度,时间序列和横截面,不仅从两方面证实信息变量对初期收益率和波动率的作用,更是发现了信息变量对于二者关系的重要影响。
较之国外文献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本文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考察的时间跨度偏短,相比国外将半个世纪的交易数据用来分析,文章在数据量的充分性上有所欠缺,这就导致了结果可能会受到短期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使得结论的可靠性受限。本文的另一个缺陷就在于解释变量,即信息不对称因子的选取上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改进;虽然这些变量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解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对收益率水平和波动率,但是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时间序列上的解释显得有所欠缺。随着中国股市的继续发展,对于研究者来说,所能获得的数据和指标将会越来越完善,这也将帮助更深刻地认识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IPO市场的影响。
文中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将使得市场参与者更加清楚的认识IPO定价过程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对于发行企业和投资银行,可以帮助其更加准确的对待不同性质的公司进行区别定价。对于投资者来说,认识到信息不对称因素对于上市公司短期收益率以及波动率的重要作用,可以在投资过程中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对于监管层来说,发现企业性质对于上市初期股价波动的影响,可以规范企业做出更加充分的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因素对于短期收益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