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镇海区,利用先固着后脱落固着基的方法培育三种单体牡蛎。牡蛎种类分别为:四倍体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倍体葡萄牙牡蛎(C.angulata)♀杂交培育的杂交三倍体牡蛎、二倍体太平洋牡蛎和三倍体太平洋牡蛎,比较这三种牡蛎在池塘和水沟两种不同养殖环境下的生长;并用相同的养殖方法对二倍体葡萄牙牡蛎在不同养殖地点和不同养殖密度下进行生长比较。另外,在海南省三亚市蜈支洲岛海域,研究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和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的育苗技术、幼虫的生长规律和幼虫个体发育过程。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池塘养殖的牡蛎壳高与壳长显著好于水沟养殖的牡蛎(p<0.05),而壳宽与重量方而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密度梯度组观察发现,养殖密度越高葡萄牙牡蛎的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越小。生长速率方面,大贝每笼20个与40个无显著差异(p>0.05)。小贝每笼20个显著好于每笼40个(p<0.05)。小贝每笼40个与每笼60个总体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葡萄牙牡蛎的死亡率在此海域中受养殖地点影响较大,池塘组的死亡率大于水沟组的死亡率。2.我们的三种不同遗传结构的牡蛎(1号杂交三倍体牡蛎、2号二倍体太平洋牡蛎和3号三倍体太平洋牡蛎)在池塘内养殖未显出较大的生长差异,但在水沟养殖中,无论是在长度指标(壳高、壳长和壳宽),还是重量指标上,D1往往大于D2和D3,呈显著差异(P<0.05),表明D1比D2和D3更很适应在水沟中生长。3.经6个月的生长,水沟组的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都高于池塘组;杂交三倍体牡蛎水沟组的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都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其他两种牡蛎在两种环境下无显著差异(p>0.05)。从整个实验来看,在不同养殖地点下,水沟组与池塘组之间的死亡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池塘组的死亡率高于水沟组。4.研究大珠母贝和企鹅珍珠贝在育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包括人工授精、饵料培养、孵化与选育以及附苗等技术特点。通过人工育苗获取受精卵,在显微镜下对大珠母贝和企鹅珍珠贝的幼虫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和拍照,记录两种珍珠贝幼虫期的形态变化。5.大珠母贝和企鹅珍珠贝幼虫生长速度的变化可分四个阶段:从D形幼虫期到壳顶初期生长最慢,从壳顶期到变态初期生长较快,从变态初期到幼苗期生长较慢,从附着成苗到幼苗下海生长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