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齿蓑藓(Macromitrium gymnostomum Sull.&Lesq.)是亚热带、暖温带广布的藓类植物。由于该种分布较广泛,存在较大的形态变异。为掌握该种遗传多样性和形态变异特点、不同地理来源种群的形态分化情况,以及这种变异是否具有遗传背景,是否受地理来源的影响,本文从浙江、广西、福建、贵州、台湾境内采集了缺齿蓑藓共25个地理来源的140份样本,测定了32个叶片性状数据,并获取了这些样本的ITS2序列,开展了缺齿蓑藓遗传多样性、分子亲缘地理学、形态变异式样及地理来源间分化的研究;同时为了解该种潜在地理分布范围,以及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种分布区可能的变迁,开展了该种地理分布预测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测定了缺齿蓑藓25个地理居群140份样本的32个形态性状。按变异系数大小,发现枝叶基部宽度、下部细胞宽度、中上部细胞长度、枝叶基部长度和枝叶下部长度是五个变异最强烈的形态学性状;而中肋长度、枝叶褶皱数目、枝叶基部细胞的宽度、枝叶角度和背卷数目等是相对稳定的性状;在检测的140份样本中,共有93份具有芽胞,占全部样本的66.43%。芽胞在不同地理来源种群上存在明显分化,采自岛屿环境的样本常缺乏芽胞,而采自福建,贵州和广西的样本中有95%芽胞分化。2.基于形态数据,将140份样本聚成八组。32个性状中,除了背卷数目(P=0.949)外,其他的性状在8个组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01),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聚类分析对140号样本具有良好的分组作用,也说明31个性状在各组间存在明显的分化。基于形态数据对140份标本进行主成分分析,在二维空间上将样本分成二组,第I组包括贵州荔波和江口,及少量广西、台湾和福建的样本,第II组主要是浙江舟山和东部沿海山地的样本。3.25个群体140个个体的核基因ITS2转录间隔区测序,共检测到21个单倍型。物种水平的单倍型多态性(h)为0.688,核苷酸多态性(π)为4.21×10-3。单倍型H1为中国广布单倍型,25个中国的群体中有16个群体有单倍型H1,12个地理组中有8个地理组都有分布,在浙江,广西,台湾和福建都有分布。单倍型H2在国内是第二大广布单倍型,分布于5个地理组的7个群体中,在浙江和贵州有分布。单倍型H3于浙江省内陆(不包含舟山群岛)均有分布。南投(NT),龙湾潭(LW)和茂兰(ML)都有单倍型H4的分布。单倍型H5分布在良源(LY),茂兰(ML)和江口(JK)群体。单倍型H6,H8,H11仅分布在浙江所属群体。单倍型H7,H9,H10主要分布在贵州(QK&ML)群体。单倍型H12仅分布于舟山群岛(HN,AS&CT)群体,单倍型H13仅分布于贵州群体(ML&JK)群体。其他单倍型都是群体内特有单倍型,只分布在某一个群体中。单倍型H1,H2,H3处于单倍型网络的内部,属于古老单倍型,这三种单倍型频率比其他单倍型高。单倍型谱系整体表现为双星状分支格局,H1和H2分别位于两个星状分支的中心,其他位于单倍型网络外部的单倍型都是由这两个单倍型演化而来。基于单倍型数据分析发现,各居群存在一定的地理亲缘关系,表现在东部内陆及舟山岛屿间、内陆西部地区间的亲缘关系较为密切。4.基于形态、遗传和地理距离的三个相似性矩阵,相关性分析表明,缺齿蓑藓的形态变异受地理来源的影响(P<0.01),但是缺乏基于ITS2的遗传背景。反映出大的气候因素可能引起缺齿蓑藓形态分化,但是这种形态变化并没有固定下来,具有地理上的可塑性。5.基于温度、雨量、日照、蒸发等38个环境因子,运用MaxEnt模型预测了缺齿蓑藓中国潜在分布区。结果发现,在当前气候、日照和植被条件下,缺齿蓑藓主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浙江、安徽和江西、华南地区的福建、台湾和两广地区,以及在西南地区的贵州、重庆、四川东部和云南东部边缘。38个环境因子对该种地理分布的影响是不同。影响缺齿蓑藓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年平均雨量(贡献率26.5%)、8月水分蒸发(贡献率16.7%)、混交林(贡献率14.2%)、最冷季度平均温度(贡献率12.7%)、12月的太阳辐射(贡献率9.7%)、3月的太阳辐射(贡献率8%)、5月的太阳辐射(贡献率2.9%)、最热月份最高温(贡献率2.8%)、最干季度平均温度(贡献率1.8%)。基于7个生物气候指标,缺齿蓑藓在我国当前、2050年和2070年气候背景条件下缺齿蓑藓分布地理区进行预测,发现当前,2050年,2070年的综合生境适宜指数分别为0.980,0.937,0.908,呈现逐步变小的趋势表明缺齿蓑藓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在呈现缩小的趋势。与当前分布范围相比,2070气候状态下缺齿蓑藓主要在安徽,浙江北部,福建南部,广东,广西,湖南和湖北南部的会有大幅度退缩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