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头黄竹丛/带状采伐生长恢复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e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子是重要的森林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当前,竹林经营普遍面临竹产品原材料价位下跌和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是提升竹林经营效益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针对竹林采伐经营中传统择伐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的现状,选择我国典型丛生竹种—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丛状采伐(1/3丛、1/2丛、整丛)、带状采伐(带宽3m、6m、9m、20m)两种采伐模式,以传统择伐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采伐模式对硬头黄竹恢复更新的影响。综合评价采伐后竹林笋期特征、新竹特征、林分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筛选适用于机械化采伐的硬头黄竹采伐模式,为今后机械化、省力化、规模化采伐经营模式发展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丛状采伐研究提出了不同强度丛状采伐硬头黄竹的恢复特征,表明了丛状采伐的可行性。1/3丛采伐、1/2丛采伐后第1年成竹数量与传统择伐相比无明显差异。新竹平均胸径显著低于传统择伐,第2年就可以恢复到伐前水平。整丛采伐后出笋、成竹数量显著增加,成竹胸径显著减小。采伐后连续3年硬头黄竹成竹数量分别为6713株·hm-2、4338株·hm-2、3394株·hm-2,分别为传统择伐的2.20倍、1.21倍、1.02倍;新竹平均胸径分别为1.42cm、2.55cm、3.42cm,为传统择伐的28.80%、52.47%、69.80%。采伐后新竹平均胸径逐年增长,伐后第3年成竹数量与传统择伐无显著差异。根据硬头黄竹采伐后连续3年生长恢复情况,预估4~5年可以恢复到伐前水平。(2)不同带状采伐(带宽3m、6m、9m、20m)伐后第1年新竹平均胸径分别为1.31cm、1.28cm、1.29cm、1.42cm。第2年新竹平均胸径分别为2.26 cm、2.67 cm、2.66 cm、2.70cm,较第1年显著提升且随带宽增加而提高,20m带宽新竹显著高于其它带宽。保留带(3m-6m、6m-9m、9m-20m)成竹数量、新竹平均胸径均显著高于传统择伐保留带,随采伐带宽增加而提升,9m-20m保留带成竹数量为6120株·hm-2,平均胸径为5.10cm。笋后采伐第1年9m带、20m带成竹数量、新竹平均胸径总体优于笋前采伐,其它带宽间差异不显著。(3)研究优选了采伐前后硬头黄竹地上生物量模型28个,比较了采伐前后单株及林分生物量分配特征。硬头黄竹各器官生物量占比为竹秆>竹枝>竹叶,采伐前竹秆占比为84.82%,采伐后3年分别为58.50%、69.13%、83.68%,采伐后第3年竹秆占比恢复正常水平。传统择龄而伐的竹子采伐方式,极大地限制了丛生竹的机械化、省力化、规模化采伐经营应用。不同强度的丛状采伐和带状采伐模式是丛生竹采伐方式的创新和尝试。随着研究深入开展,可望突破传统的竹林择伐作业方式,建立适合机械化采伐的丛生竹技术模式,为现代化竹子采伐机械研发和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技术参数和科技支撑。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分析了陶瓷艺术在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其次阐述了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现状,然后总结了现代陶瓷艺术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旨在通过对这些关于陶瓷历史和特点内容分析与介绍,促进传统中国文化元素和现代陶瓷艺术的完美融合。
欧阳询作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首的著名人物,其创造的欧体书法既保存了魏晋书法温婉秀丽的风格,又吸取北朝碑帖刚劲有力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书法品格。本次研究从欧阳询楷书的特征入手,对欧阳询推陈出新、重法达意的书法风格进行介绍,并分析其楷书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对鉴赏欧阳询书法的美学风格做出详细介绍。
学位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会带来城市建成区的大范围扩张,对城市建成区进行准确的提取和监控,有助于认识并理解城市的发展进程及空间特征,从而尽可能的降低未来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夜光遥感为城市建成区的获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目前夜间灯光数据类型主要包括DMSP/OLS、NPP/VIIRS、Luojia1-01。夜间灯光越强的区域越有可能被认为是潜在的建成区,夜光数据质量的差异会对城市建成区的提取产生影
目的 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AGC)对患者化疗毒副作用、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92例实施NP(长春瑞滨+顺铂)化疗方案化疗的胃癌患者,采用随机区组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化疗,试验组患者同时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对比两组化疗前、化疗2个周期后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血清甲状腺转录因子-1
瑶族服饰纹样是在瑶族长期生产生活中自然产生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具备浓厚文化底蕴的瑶族服饰纹样可以被充分融入广西旅游文创产品之中,助力广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瑶族服饰纹样有其独有的特征,其不同的特征融入旅游文创产品所形成的市场竞争力存在差别。文章分析了瑶族服饰纹样的具体特征,进行了关于瑶族服饰纹样文创产品市场现状的分析,探究了将瑶族服饰纹样融入广西旅游文创产品,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铜鼓是一种流行于桂、川、黔、湘等省份的少数民族地区古老的打击乐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迄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地区的铜鼓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通过对广西壮族铜鼓元素进行调查、分析和记录,从造型和图案方面进行分析与设计要素提取,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和科学创新相关技术,把广西壮族铜鼓元素注入文创产品中,进一步促进文创产品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创新发展。
(译自APS News,2019年1月)地球各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这个概念至少可追溯到16世纪的法兰德斯族(Flemish)的地图家和地理学家奥特柳斯(Abraham Ortelius,出生于现在的比利时)。奥特柳斯绘制出第一本现代地图:the Theatrum Orbis Terrarum (Theater of the World,《世界概貌》)。他注意到美洲与欧/非洲沿岸的几何形状似乎
期刊
"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实现合作共赢的平台,同样标志着中国迈向全世界的决心。广西是中国通往东盟国家的国际通道,随着时间的变化,很多国际友人均汇集于广西,并于此谋求发展。就在这样的一体化当中,文化的作用举足轻重,影响着各个国家的交流互通,在交流互通的过程中,包含了企业文化、民族文化等等各式各样的文化,所有文化交流的过程都代表着文化的不断革新和沉淀。广西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人文因素,成了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