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正极及其适配凝胶电解质的改性研究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XUE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现有正极材料充电截止电压或者开发具有高放电平台的高电压正极材料是构筑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重要途径。然而,在高电压下正极材料结构和界面稳定性以及电解液稳定性趋于恶化。为了解决高电压正极材料存在的系列难点问题,本论文通过对正极材料包覆改性以及适配耐高压凝胶电解质研发两方面,解决高电压正极所面临的难点,对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聚合物电解质覆膜改性4.6 V钴酸锂采用低温溶液浇注技术,在预先制备的钴酸锂(LCO)正极极片表面直接涂覆了一层具有高离子电导和高电化学稳定性的聚合物电解质膜P(VDF-HFP)/Li TFSI(PHL),然后将改性的LCO组装成半电池,考察其在4.6 V高充电截止电压下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极片表面PHL膜厚度为3μm时的LCO正极在3.0~4.6 V电压范围内和1C倍率下,其循环200次后仍具有88.4%高的容量保持率(初始容量为184.3 m Ah g-1),而原始的LCO容量保持率仅为80.4%(初始容量为171.5 m Ah g-1),这与PHL聚合物电解质涂层具有强抗氧化性和高离子电导率(1.3×10-3S cm-1)有关。同时,在LCO极片表面PHL聚合物电解质膜致密且均匀,表面的电解质膜起着物理隔离作用的同时又具有快离子传导能力,可以阻碍正极颗粒和电解液直接接触,从而抑制LCO表面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发生,减少过渡金属钴离子的溶解,保持LCO的界面和结构稳定性。此外,聚合物电解质膜能渗透在多孔的LCO极片内部,增强正极颗粒之间以及正极颗粒与铝箔之间粘附力,在4.6 V充电截止电压下循环200圈后,LCO极片表面PHL膜保持完整,正极颗粒之间依然接触紧密,而原始LCO颗粒分布松散,且与铝箔之间有着明显的裂纹。(2)功能性的磺酸基石墨烯改性5.0 V镍锰酸锂本文选择了一种兼具导离子和电子双功能的磺酸化石墨烯(SA-GE)来对高电压镍锰酸锂(Li Ni0.5Mn1.5O4)进行表面改性。结果表明,用2 wt.%SA-GE包覆改性的Li Ni0.5Mn1.5O4半电池具有超长的循环寿命。重要的是,改性的Li Ni0.5Mn1.5O4不仅在低面载量2.6 mg cm-2下具有高达97.0%以上的容量保留率(1C/3C,1000圈),而且在6.0 mg cm-2高面载量下350次循环后的保留率为99.0%。此外,在10C大倍率下,改性后Li Ni0.5Mn1.5O4仍有78.5 m Ah g-1高的放电比容量。进一步的表征结果说明SA-GE包覆层能显著抑制正极/电解质界面层在5.0 V高电压下的快速生长,以及在不牺牲石墨烯导电性的前提下增强锂离子的扩散动力学。因此,电池极化程度和电荷转移电阻显著降低。此外,均匀致密的包覆层能减少正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过渡金属离子的溶解与界面副反应发生,避免了正极的晶型结构恶化。这充分证明了磺酸基石墨烯与镍锰酸锂功能化复合的是构筑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有效手段之一。(3)功能化咪唑类离子液体改性原位PEGDA基凝胶电解质利用原位热引发聚合的方法制备PEGDA基的凝胶电解质,引入具有优异电化学稳定性的含有乙烯基和腈基活性基团的1-腈丙基-3-乙烯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盐(1CN-3MZ-TFSI)来改善电解质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原位凝胶电解质1CN-3MZ-TFSI/PEGDA具有3.0×10-3S cm-1高离子电导率、14.68 k J mol-1低的活化能以及4.9 V宽的电化学窗口。用1CN-3MZ-TFSI/PEGDA凝胶电解质组装的钴酸锂半电池循环保持率高达98.0%(0.5C,100圈)以及具有优异倍率性能(109.9m Ah g-1,5C)。通过对比试验证实,1CN-3MZ-TFSI/PEGDA凝胶电解质电化学性能改善可能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含有腈基的离子液体1CN-3MZ-TFSI具有强的抗氧化能力,能进一步提升商业电解液的电化学稳定性;二是有着乙烯基双键的1CN-3MZ-TFSI能与交联剂PEGDA发生交联聚合,在正极颗粒表面形成具有耐高压的保护层,提高正极结构和界面稳定性。阻抗、XRD和SEM测试结果进一步表明,1CN-3MZ-TFSI/PEGDA GPE能保持钴酸锂正极在4.6 V高电压下的界面和结构稳定性。
其他文献
背景:对于儿童肺炎,气候气象指标和空气污染数据在研究呼吸道病毒感染和传播方面具有一定基础。目前已知大多数呼吸道病毒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趋势,这是所处气候条件所带来的影响结果。在对于肺炎的疾病进展方面,尚未了解气候和空气污染因素对于肺炎的发展贡献。方法:我们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的观察研究,以招募呼吸道感染的肺炎儿童。目前本项课题所涵盖的数据内容均为重庆2009-2018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居肿瘤死因第二位,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是HCC高死亡率重要因素。因此,探寻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方便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肿瘤标志物的发现是代谢组学的重要应用领域。血液中代谢物丰富且临床样本易得,因此血液是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最佳样本。代谢物的变化被认为是肿瘤的特征之一,并且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对其快速增殖很重要,因此通过研究HCC患者
均相光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Amplified Luminescent Proximity Homogeneous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AlphaLISA)是依靠光激化学发光的均相免疫检测技术,其中两种直径为200 nm的供体微球和受体微球通过其结合的抗原抗体共同相互作用,最终发出520-620 nm的光,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
目的:探讨POSTN调控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及治疗aGvHD的疗效与机制。内容:1.构建sh-POSTN慢病毒载体转染hUC-MSC;2.体外实验探讨POSTN调控hUC-MSC一般生物学特性和免疫调节作用;3.利用小鼠aGvHD模型探究POSTN调控hUC-MSC治疗aGvHD的疗效与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hUC-MSC,同时构建sh-POSTN慢病毒载体和sh-NC对照慢病毒载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的细胞器,是基因组的储存场所,是一种严格区室化高度不均一的亚细胞结构。染色质是基因组的存在形式,是细胞内最大的复合结构,是遗传和表观遗传信息的共同载体。染色质主要由DNA、R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等构成,人类细胞中长约两米的染色质,经过一系列的折叠,最终被压缩到直径约为10μm的细胞核内。染色质的折叠过程是高度有序的,首先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核小体,然后四个核小体为一个
骨折作为高发性的创伤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骨移植、物理辅助性疗法、全身注射甲状旁腺激素以及局部注射人源重组BMP等。尽管经过治疗,绝大多数骨折患者可以愈合,但由于骨折处血液供应减弱、骨折断端活动性强、骨膜受损、受伤部位感染等,每年仍有5%-10%的患者无法愈合。BMPs是从骨基质中分离提纯的一类能高效诱导骨、软骨组织发生的酸性糖蛋白,在胚胎发生、个体形成,尤
超高声速空天飞行器在服役时往往面临严苛的超高温环境,对热防护材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亟需轻质、耐高温、强度较高、可靠性好的新型热防护材料来确保飞行器部件的安全服役。碳气凝胶具有比消光系数高、热导率低、热稳定性好的特点,能够满足超高温热防护材料的隔热需求,但在应用时存在脆性大、不耐冲击、难以大尺寸一体化成型的问题,难以单独作为隔热材料使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具有整体尺寸且密度小、热导率低的酚醛树脂
近年来,人类面临新发再发传染病、生物恐怖袭击和生物技术谬用等严重生物威胁,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造成了巨大挑战。我国亟需加强生物防御能力建设。科技支撑对于生物防御能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生物防御科研项目对国家生物防御能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美国高度重视生物防御研究。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不断加强生物防御研究,启动了大量生物防御科研项目;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和炭疽邮件生物
高原是我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6%,低压低氧是其突出的环境因素特征。随着海拔升高,氧分压越低,尤其在海拔3500 m以上的地区,人体的体作业能力和劳动效率明显下降。然而,高原环境体作业能力下降的潜在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用于预防急性高原反应和提高运动能力的干预措施尚处于匮乏阶段。面对日益频繁的高原突发事件,寻找用于提高急进高原体作业能力的小分子药物,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军事意义。吡咯喹啉
目的:通过不同气候区白纹伊蚊经口感染寨卡病毒的研究,明确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对ZIKV的传播效能及垂直传播能力,确定我国不同气候区白纹伊蚊滞育卵保存和传递寨卡病毒的能力,探讨媒介蚊虫在病毒远距离扩散中的作用以及自然界非流行期间维持寨卡病毒存活的保存机制;并通过分析寨卡病毒(Zikv virus,ZIKV)感染后滞育卵和非滞育卵的转录组mRNA表达谱和Small RNA分子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