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特别是20世纪初的日本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是“新思潮派”的扛鼎人物。作为一名以高产闻名的作家,芥川在他短暂的三十六年人生中,留下了超过150篇令人惊叹的小说,以及大量的杂文、诗歌、游记等。其中,最为人熟知和深思的便是他所写下的百余篇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情节新奇,且常带有深刻寓意,十分关注社会中人性的丑恶,却极少出现直接评论,这些特点为他赢得“鬼才”的美誉。芥川的作品不仅影响到日本文坛的发展,而且撼动了世界文坛对人性的追根溯源。他辞世后,日本设立了“芥川奖”来纪念和缅怀芥川对日本文坛的贡献,这一奖项从某种意义上也将芥川对文学创作的精神延续了下来,从文坛地位来看,这一奖项也说明了芥川在日本文坛的泰斗地位。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鲁迅起初立志做一名“救人性命”的医生,想为乱世中的国家贡献一份力量,承担“救死扶伤”的责任,然而,在为着医学东渡日本留学期间,他猛然发现国家之命在于人民,人民之命在于精神,于是弃医从文,由立志拯救国人性命转变为立志拯救国人的精神。1918年,鲁迅参与《新青年》编委,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笔耕不辍。他的小说用辛辣幽默的方式,讽刺和抨击当时黑暗的封建社会,旨在唤醒愚钝懦弱冷漠的国人,他的杂文和论文可以称得上是匕首和投枪,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下发起对封建旧社会、黑暗统治的抗争。在他“苦难”的一生当中,凌厉的笔锋一直是他前进的号角,凭着一身对压迫和苦闷的反抗的决心,用自己的文字对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发出挑战,用他的精神唤醒着沉睡的无知的民众。芥川与鲁迅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的瓜葛不言而喻,他们的作品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长背景的相似,经历苦难的某些一致,不被人理解的孤独都深深地影响着两位作家作品的命运。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能感知的不仅仅是文学,他们的文艺思想和作品倾向都是在相似中夹杂着独特之处,本文就是以这样的视角去比较芥川与鲁迅文学作品的独到见解。本文将两位作家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四个方面逐步推进比较研究。第一,从作品本身的内容和主题入手,将对社会的讽刺和人性的抨击相区分,通过《河童》和《狂人日记》的对比寻求两人在社会问题上的共鸣,体现两人的作品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关注和抨击。第二,引入人性的观点,体察两位作家用何种方式表达自己内心对人性的判别,探讨社会异化下“他人”和“我”的从心理到外在的变化,前者以《鼻子》《母》对比《祝福》,后者以《罗生门》《火男面具》对比《阿Q正传》,寻找“他人”人性之恶以及对“我”的人性扭曲的批判。第三,运用平行比较方法,从人生经历入手,探寻两人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是如何将自我的思想和观点注入作品,达到独到视角。通过《将军》和《阿Q正传》的具体比较,分析讽刺与幽默写作特点在两人作品中的运用和对比。进而探究鲁迅在写作技巧上如何受到芥川的影响。第四,深入到艺术意识方面,将审美意识的研究带入两人的作品,比较芥川与鲁迅在创作方面的审美观。以《戏作三昧》《地狱变》为基础,探讨芥川深入人心的艺术至上主义,再借助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来透视鲁迅对现实主义的倾向和执着。芥川与鲁迅作品所揭露的人性本源也是极具赤裸的,芥川与鲁迅所倡导的精神救赎,尤其值得深思。这样的文学能够引领读者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性本真,反思人性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