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诗学导论——传媒视野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s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研究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在具体的理论框架上,主要借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含西方马克思主义),沃尔夫冈·韦尔施的“重构美学”,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罗伯斯·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学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以及西方的大众传播理论、传媒批判理论与文化生产理论。本文的研究目标是:第一,加深对现代与后现代文学“媒介性”与“媒介化”的研究;第二,以文化传播为视域,以“媒介与文学”为支点,阐释诗学重构的迫切性与可能性;第三,探究媒介/媒介场的文学影响力与生成力;第四,建构媒介时代的文学场,并探析新增场素的文学意义;第五,阐释“媒介诗学”的内涵与文艺学研究范式“走向媒介诗学”的必要性,并初步界定“媒介诗学”的研究视域;第六,对文学的未来与未来文学进行前瞻性展望,并对媒介文学的审美价值进行学理性剖析。总之,本文的根本任务是,把传统文学研究向当代形态的文学研究的转型放到媒介社会/媒介文化场的结构逻辑内部,放到媒介社会文学文本形态转折的大背景之下来加以理解,并以此为契机来寻求给予文学与诗学一个新的命意。   
其他文献
女儿自幼乖巧听话,在课余参加了大量的补习班。因为学习好,一直是班级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中的乖女儿。小学毕业后,女儿考入全市知名初中的重点班,几次考试下来,成绩始终在25名左右,尤其是她引以为骄傲的语文成绩排到了班里的中游,这是她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她不甘心,拼命学习,想重温小学时出类拔萃的感受,但成绩却仍始终停留在25名左右。后来女儿就变了,觉得“努力没有用,越努力学习
本文对重写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自1988年《上海文论》开辟专栏讨论“重写文学史”后,“重写文学史”就有了特定意义,即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新书写,这种重
本文以思茅市太平街、土桥方言为例,尝试对思茅市城、乡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行较为系统地描写和分析,力图反映思茅市方言的整体面貌及特色。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运用常规的汉
巴赫金的学术思想,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20世纪俄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理论家。外位性思想最初起源于巴赫金的哲学人类学,并且在他的学术研究中发
[新闻调查]:  近七成女生觉得班上男生不像男子汉  据《今日早报》报道,杭州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的两个班,做了一份“男女生印象”调查。“你觉得班上的男生像男子汉吗?”,只有24.1%的女生回答“像”,认为“不像”的女生占69%,还有6.9%的女生觉得“有点像”。在“你觉得班上的女生像女孩子吗?”这个问题中,有77.4%男生觉得“不像”,9.6%的男生觉得“有点像”,觉得女生像女孩子的男生,仅13%
春秋笔法来源于一般人所认为的孔子作或者修《春秋》。孔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以他所谓的“道”作为其社会原则和社会理想,以促进社会历史的良性发展为己任,他的事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