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超对接”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方式,2008年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始试点,2010年在全国全面普及与推广。事实证明,“农超对接”可有效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对优化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升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农超对接”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仍然比较短,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因此,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基于此,合理构建“农超对接”供应链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与深刻剖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瓶颈显得至关重要,对促进我国“农超对接”供应链运行效果评价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山东省为例,综合省内多家参与农超对接的基地、合作社,从微观的层面和实证的视角对“农超对接”供应链运行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为加快山东省“农超对接”供应链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决策参考。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文明确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包括“农超对接”出发点与定位、“农超对接”供应链运行模式及运行效果、“农超对接”运行效果评价和实践中存在的难点或问题,以及“农超对接”供应链运行效果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思路等等。此外,对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做系统的阐述。其次,对于“农超对接”供应链运行效果评价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阐述。第三,基于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和全面性原则、简洁性和代表性原则、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相结合原则、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参考BSC模型与SCOR模型,建立了“农超对接”供应链BSC-SCOR运行效果评价模型,并从顾客、财务、内部经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构建了三级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第四,根据实地调查的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农超对接”供应链运行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并针对所选取的六个生鲜农产品品类,根据不同品类产生的“农超对接”运行效果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最后,从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与基地、国家四个代表性的“农超对接”供应链建设主体的视角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