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后殖民及文化交流的视角分析了美国白人文学中存在亚洲刻板印象的实质及其危害性,并在对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作品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谭恩美塑造的中国女性形象对刻板印象的颠覆。 论文首先在第一章中回顾了整个华裔美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谭恩美在华裔文学中的地位成就。十九世纪末,由于美国的排华政策,华裔整个族群及其文学在都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进入二十世纪,华裔文学随着华裔移民的不断增多也逐步发展起来。初期的华裔文学(四五十年代)数目较少,并且在内容上以迎合主流文化为主。进入七十年代,受美国民主运动的影响,华裔的族群意识开始抬头,涌现出一批以汤亭亭(Maxine Hong Kinston)和谭恩美为代表的较有成就的作家,其作品也开始赢得主流文化的注目。八九十年代是华裔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更多优秀作品使它作为亚裔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了美国主流文学的殿堂。其中谭恩美占据了一个显著的位置,她的四部畅销作品,分别是《喜福会》(1989),《灶神之妻》(1991),《百种神秘感觉》(1995)和《接骨师的女儿》(2001)不仅受到评论家的好评,在普通读者中亦是流传甚广,更有的被改编为电影。有鉴于此,论文作者选取她作为研究目标,着重探讨她的中国女性形象的塑造。 论文的第二章指出美国白人文学中存在的几个极为突出的刻板印象,包括龙女和害羞莲花,并从后殖民以及东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分析其实质。这些刻板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对亚洲人(中国人)形象的歪曲,非邪恶即柔弱,实质上是后殖民语境下的产物。正如赛义德指出,东方长时间处于“被看”的地位,西方对东方的反映是参照肯定的“自我”塑造否定的“他者”的过程。这一落后的愚昧的“他者”形象决不是东方的真实体现,而仅仅是西方的“自我”优越感的产物,对妇女而言,她们除了是种族的“他者”,更是性别上的“他者”,被进一步边缘化。在被“他者化”的同时,她们被剥夺了话语权,处于失语的状态,只能任由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存在,歪曲自己本质。此外,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历史来看,中国(人)在西方视野中的形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和中国的国力强盛是紧密相连的。而最负面的中国人形象是在鸦片战争中形成的,当时中国国力的衰微,政治经济的落后导致整体形象的下滑,中国(人)由此和落后、愚昧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论文讨论了这些刻板印象在文学和社会生活两方面产生的影响。在文学领域,刻板印象不仅存在于白人文学中,有少数华裔作家也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塑造类似的刻板印象以取悦白人读者;在社会生活领域,刻板印象的存在无疑阻碍了华裔自身的发展,使他们处于不利的地位。 a回巨”A 坝士牢位论义 w MASTER’S THESIS 一 论文第三章将谭恩美塑造的女性形象与美国白人文学中的刻板印象进行对 比指出其对刻板印象的反叛。谭塑造的第一类是母亲形象,这些母亲虽然与美 国化了的女儿存在种种冲突,但仍然展示了深厚的母爱;她们通过讲故事这种 方式达到打破沉默、和女儿沟通的最终目的,不同于缺乏母性的刻板印象;第 二类是反叛者形象,她们都有反抗封建婚姻或者男权统治的经历并显示了无穷 的勇气,这种勇土的新形象无疑颠覆了那些柔弱可怜的牺牲品形象;此外必须 还有一种由“他者”转化为“自我”的形象,这类形象代表中国文化,最初作 为“他者”出现,但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一“他者”逐渐为代表美国文化的女 儿或姐妹所理解和接受,“他者”最终转化为“自我”。(这三种形象有时候也 是重叠的。) 基于上述讨论,作者认为,谭恩美通过塑造新的中国女性形象,颠覆了美国 白人文学传统中歪曲的刻板印象,对华裔文化在西方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