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亚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克拉通和华北-塔里木克拉通之间,是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和陆壳生长区。由于增生造山作用的长期性和构造单元组成的复杂性,以及涉及区域广阔,该造山带的组成、演化等很多问题还存在争议,如南部边界限定及其构造演化还不是很清楚。阿拉善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与阿拉善古老地块(克拉通)交界地区。其中阿拉善地块向东与华北克拉通接触,向西通过北山地区与塔里木克拉通相接,构造位置十分关键。相比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东段和西段,中段即阿拉善地区的研究相对薄弱。一个突出问题是,中亚造山带与阿拉善古老地块的边界还不是很清楚。这涉及到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和演化问题。本研究集中于阿拉善北部与中亚造山带接壤地带,即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试图通过对大面积展布的侵入岩和零星出露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的研究,确定地表和深部新老物质组成特征,据此探讨该构造带大地构造属性,进而为限定阿拉善地块和中亚造山带的边界提供依据。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依据新的锆石U-Pb年龄和收集的年龄统计分析,这些侵入岩可以分为三期:晚石炭世末(-301Ma),以温都尔毛道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为代表;中二叠世(272~264Ma),包括呼仁陶勒盖钾长花岗岩(266±2Ma)和塔木素钾长花岗岩(272±1Ma),还发育宝格其辉长岩(264±3Ma);二叠纪末-早三叠世(257~247Ma),包括沙拉套尔汗-乌力吉花岗岩基(257-247Ma)、沙日吉庙石英二长闪长岩(250±2Ma)、塔木素闪长岩(249±1Ma)。二叠纪末-早三叠世的中酸性侵入岩活动规模最大,构成了宗乃山-沙拉扎山的主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宗乃山-沙拉扎山地区晚石炭世和二叠纪末-早三叠世花岗岩类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1.1),表明主要为Ⅰ型花岗岩。中二叠世钾长花岗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系列,显示出高分异Ⅰ型花岗岩的特点。本区花岗岩类的锆石具有正的εHf(t)值(-0.9~+11.6)和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1347~533Ma),例如:晚石炭世花岗闪长岩(εHf(t)=+6.6-+10.1,TDMC=894-674Ma),中二叠世钾长花岗岩(εHf(t)=-0.9-+5.4,TDMC=1347-951Ma),二叠纪末-早三叠世花岗岩类(εHft)=+3.3~+11.6,TDMC=1063-533Ma)。它们均显示了较年轻物质,或者年轻和古老地壳物质的混合物源特征。中二叠世辉长岩εHf(t)=+8.2-+11.7,显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宗乃山-沙拉扎山地区前寒武系基底岩石主要由变质表壳岩系和变质深成岩组成。变质表壳岩系包括阿尔滕托亚黑云斜长片麻岩和变斑状黑云二长片麻岩,它们的锆石基本为岩浆锆石,分别获得了1459±11Ma (MSWD=33)和1458±3Ma (MSWD=0.13)的结晶年龄。而嘎顺呼都格地区的角闪二长片麻岩,为变质深成岩,形成于1433±17Ma(MSWD=0.25)。这些结果与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致,表明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地表出露有1.4-1.5Ga的中元古代变质岩系。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1.4~1.5Ga的中元古代变质基底,明显不同于阿拉善地块内部的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基底岩石(2.24~2.55Ga或2.7Ga),而类似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一系列微陆块的中元古代基底。而且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的晚古生代花岗岩类都具有正的εHf(t)值和相对年轻的地壳模式年龄,尤其是面积分布最广的二叠纪末-早三叠世沙拉套尔汗-乌力吉花岗岩体,其具有高的正εHf(t)值(+3.3~+11.6)和年轻的地壳模式年龄,同时少量的Nd同位素数据显示出类似的特征表明源区中较年轻地壳物质的贡献很高,暗示宗乃山-沙拉扎山地区侵入岩都主要来自年轻物质,具有亲中亚造山带的特征。而位于宗乃山-沙拉扎山之南,可能属于阿拉善地块的诺日公-红古尔玉林构造带,其侵入岩显示出完全不同的Hf-Nd同位素特征表明主要来自古老的地壳物质。因此,根据现有资料,无论是地表出露的最老的变质岩还是花岗岩质岩石示踪的深部物源特征,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都与地表出露有古老基底(2.24~2.55Ga或2.7Ga)的诺日公-红古尔玉林构造带及阿拉善地块内部大相径庭,而与中亚造山带内的微陆块相似。如果这个推论正确,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在大地构造属性上应属于中亚造山带,而中亚造山带的南界应该位于该构造带以南,诺日公-红古尔玉林构造带以北的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