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中医诊治指南,对IBS-D患者进行中医分型,选取其中的脾虚湿阻证患者及正常人结肠动力同步测压结果,分析结肠动力学指标与脾虚湿阻证患者的关系。方法根据罗马Ⅲ标准,明确IBS-D诊断的患者,对患者进行中医分型,选取其中的脾虚湿阻证。在肠镜的协助下,把结肠测压管放置于结肠内,收集患者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及相关测压数据。最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脾虚湿阻证患者压力波的出现规律以及结肠动力数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成果本研究主要是根据不同时间段,即下午、夜晚和早上,对不同结肠区段的动力指标如波峰数、振幅等进行自身对比以及正常人和IBS-D脾虚湿阻证患者的对比。首先是正常人的波峰数对比,下午是横结肠>降结肠>升结肠>乙状结肠;夜晚,升结肠>乙状结肠>横结肠>降结肠;早上,横结肠>升结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总的来说,全天的波峰数是升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振幅对比:下午,降结肠>乙状结肠>升结肠>横结肠;夜晚,乙状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早上,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总的来说,乙状结肠>降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频率对比:下午,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乙状结肠;夜晚,横结肠>降结肠>升结肠>乙状结肠;早上,降结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升结肠;总的来说,降结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结肠动力对比:乙状结肠>降结肠>升结肠>横结肠。患者不同时间里的结肠区段变化与正常人一致。但是与正常人对比,则是波峰数、振幅、频率以及结肠动力都比较高。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正常人结肠动力在餐前餐后2h对比较为明显。餐前2h代表着正常人在静息情况下的结肠动力,也就是正常的结肠动力。餐后1h的结肠动力相关指标与餐前1h相比,是成倍的增长,接着餐后2h相关数据有所回落,但仍然高于正常水平。患者要比正常人要高。但是餐后1h上升的幅度,患者要低于正常人。而波峰数和频率两个指标,患者餐后2h与餐后1h相比,有轻微的上升。正常人入睡前2h与醒后2h结肠动力对比,后者较大,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波峰数和振幅上。频率虽有增加,但上升幅度无前两者大。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变化情况一致。但是各项指标独立对比,两者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虚湿阻证患者每个结肠区段的动力变化规律与正常人类似,但是变化的幅度以及范围要比正常人大,这可能是导致患者经常腹泻以及腹痛的原因。24小时结肠测压在诊断功能紊乱性的肠道疾病中,具有一定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