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2006年这一时间段的美国魔幻电影不仅在票房收入屡创佳绩,而且在视听效果追求逼真再现,在哲学意蕴上追求众多民族集体记忆中长期积淀的普泛精神,在叙事类型上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成为这一时间段美国最重要的电影类型之一。本文试图从繁荣原因、价值观念、叙事角度、电影寓言、观众接受等全方位考察这一时间段的美国魔幻电影,分析出其独特的影像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
本文在绪论部分首先将1990——2006年美国魔幻电影文本按照时间、数量和规模初步分成三个阶段,对这三个阶段的整体特征和代表作品进行分析。
第一章对这一时间段美国魔幻电影蓬勃发展的原因进行探析。首先,传统魔幻文化、宗教故事、神话、童话和现代魔幻文学作品给这一时间段的美国魔幻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文学依据。其次,上个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以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了高新数字技术不断发展,为当代美国魔幻电影的繁荣提供了技术支持。它们在技术手段方面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延用传统特技转变为开始尝试数字合成技术,到了本世纪初大量使用数字合成技术,从而克服了传统技术在视野、拍摄角度和自然现状的限制所造成的局限。第三,好莱坞采取了全球化策略,采取了“大片”策略,而魔幻电影这一类型电影拥有着精美的视听效果,传递的意识形态简单明了,能够为最广大的各国各族人民所接受,正好符合其战略要求。
第二章从这一时间段的美国魔幻电影文本出发,挖掘其独特的深层意蕴和价值观念。在这过程中,创作者从塑造史诗、神话、基督教故事中被赋予神秘力量的英雄人物到演绎全新的传奇人物、全新的英雄(这种英雄可能是小人物,例如《指环王》中的毁灭魔戒的哈比人,也可能是孩童,例如《纳尼亚传奇》中的四个孩童,他们并不一定具备神秘力量,但是他们拥有勇敢的精神、坚韧的意志),从展示猎奇、历险的趣味等等转变为宣扬世界各国众多民族集体记忆中共同拥有的普世伦理——勇敢、善良、正义等足以震撼人的灵魂的崇高的精神力量,从而将其携带的美国精神一并为世界各国观众接受,甚至演变为“世界趣味”。
第三章从叙事角度分析这一时间段美国魔幻电影的故事模式和技巧,设立二元对立的善恶冲突,通过“弥赛亚”和“吸血鬼”两种相对的原型进行叙事,在叙事结构方面采取通俗情节剧结构。
第四章从电影寓言角度分析这一时间段美国魔幻电影的象征意境,分析成长、夺宝、历险等故事模式中隐藏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用影像话语将魔幻文化体系中的巫术、神物、神迹表现出来。
第五章从观众接受的角度探讨了这一时间段美国魔幻电影的接受者,着重考察了魔幻电影的观众群中的两类重要成员,7岁——14岁的青少年及其父母以及14岁——25岁的年轻人,考察了他们在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熏陶下的观影体验,观看的想象力满足、心理历险和游戏、“浸泡式体验”和角色投射等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