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障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近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规模扩大,人地矛盾突出,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迫使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处于高投入高产出的状态,造成土壤污染、土壤养分失衡、有效土层厚度降低、土壤生物群系减少,土壤退化问题严重。基于此,农业部于2015年10月印发《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方案指出,促进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必须提升耕地质量,真正做到―藏粮于地‖。龙海市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国家的首批沿海开放县,与厦门经济特区相邻,―一带一路‖经济圈的建立为龙海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以龙海市为研究区,通过构建指标体系,以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中的分等单元为评价单元,评价龙海市2013年与2017年的耕地质量;通过布设监测点,建立趋势面分析模型,结合ArcGIS的制图与空间分析功能,分析龙海市的耕地质量分布状况与耕地质量变化特征;通过引入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龙海市耕地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从土壤状况、立地条件、耕地管理3个方面选取了10个指标,评价龙海市2017年与2013年的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与2013年相比,2017年龙海市耕地面积减少了689.33公顷,耕地质量综合分值在大于85分区间内的耕地面积减少了711.76公顷,表明龙海市的耕地存在被占用的现象,且耕地质量逐渐下降。(2)设立36个监测点,并用监测点数据建立龙海市2013年与2017年耕地质量趋势面分析模型,通过检验得到两个时间点的三次趋势面拟合度高,方程更为显著且对低次趋势面方程有新的贡献,可以较好地拟合龙海市耕地质量的分布特征。通过ArcGIS绘制2013年与2017年龙海市耕地质量趋势面等值图与耕地质量分区边界对比图,分析龙海市耕地质量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状况。结果表明:龙海市耕地质量由中心向四周递减,榜山镇北部和紫泥镇西部构成的中心区域耕地质量最优,程溪镇西部边界的耕地质量最劣。按照耕地质量的优劣,可以将龙海市耕地划分为三个区域,优质区耕地多为水田,规模较大且分布集中,在此区域内耕地质量空间分异较小;次优区耕地多为水田,区域内东部比西部耕地分布集中,耕地质量空间分异小;劣质区耕地分布最为疏散,区域西部耕地以水田为主,地块小且零星分布,空间分异较大,区域东部以旱地为主,地块破碎,耕地质量差但空间分异较小。2017年与2013年相比,优质区范围在减小,次优区范围增大,劣质区范围基本不变。(3)通过构建龙海市耕地质量变化趋势面分析模型,绘制耕地质量变化趋势面等值图,将龙海市耕地划分为质量下降区、质量上升区Ⅰ和质量上升区Ⅱ。质量下降区占了龙海市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水田为主;质量上升区Ⅰ以林地为主,补充耕地多;质量上升区Ⅱ旱地占比达到三分之一。通过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龙海市耕地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有机质含量、有效土层厚度和地块规模,是由耕地长期处于高投入、高收获的状态,土壤肥力减弱引起的。提升龙海市的耕地质量,就要保护优质耕地,改善次优耕地,提升劣质耕地,适当的休耕和采取一定的生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