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人类主要的植物油和植物蛋白来源。当前以大豆及大豆制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和食用油加工业发展迅速,致使大豆的需求量迅速增长。但是大豆单产低、相对经济效益差,使得大量农民放弃以往种植的大豆转而播种玉米等其它效益高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连年缩减导致了国内大豆产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更加不能满足国内大豆的消费需求,造成对进口大豆的过度依赖,严重威胁着我国大豆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在诸多影响大豆产量性状因素中,花荚脱落是大豆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农业生产上,大豆落花落荚现象非常普遍而且严重,其脱落率常达40%-60%,甚至70%以上,给大豆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生产实践证明,选用科学的种植方式可以改善大豆花荚脱落的比率,但程度有限。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探寻大豆花荚脱落的分子机理,通过分子辅助育种获得花荚脱落率低的优质大豆,对提高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大豆花荚脱落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基础复杂并且表型选择困难。因此本研究选择分子标记技术,根据田间试验结果选择花荚脱落率差异显著的大豆品种吉育73和铁荚四粒黄为亲本,以杂交获得的F2群体为试验材料,构建大豆分子遗传图谱,采用多QTL模型对大豆花荚脱落相关性状和若干重要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以SSR标记为基础,PSI标记为补充,从1015个SSR标记和207个PSI标记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标记,用于构建分子遗传图谱。构建了一张与公共图谱20条染色体相对应、与SSR标记排列顺序一致且距离相当的分子遗传图谱。该图谱包括151个标记(138个SSR标记,13个PSI标记),覆盖大豆基因组长度为1351.5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5c M。2.定位了2个与大豆花荚脱落率相关的QTL,位于LG26(GM16)号连锁群上,两个QTL分别可解释10.9%和9.7%的遗传变异。3.定位了33个与大豆其它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QTL,分布于LG3(GM2)、LG4(GM2)、LG5(GM3)、LG7(GM4)等14个连锁群上。包括6个花荚总数QTL,可解释8.9%-18.1%的遗传变异;5个单株荚数QTL,可解释8.8%-15.9%的遗传变异;3个主茎荚数QTL,可解释8.8%-11.2%的遗传变异;4个分枝荚数QTL,可解释11.2%-26.1%的遗传变异;4个主茎节数QTL,可解释8.8%-14.8%的遗传变异;2个主茎每节荚数QTL,可解释11.5%和11.0%的遗传变异;1个地上部生物产量QTL,可解释9.5%的遗传变异;1个单株粒数QTL,可解释10.1%的遗传变异;3个每荚粒数QTL,可解释9.1%-10.7%的遗传变异;4个单株粒重QTL,可解释8.9%-19.2%的遗传变异。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大豆花荚脱落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候选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育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