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是我国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其致病菌为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属半知菌亚门。该病危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近年来呈现明显加重趋势。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常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一般流行年份减产在20%左右,严重流行年份减产可达50%以上。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抗病性及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密切相关。出现新的优势小种往往是生产上主栽品种从抗病表型向感病表型变化的前奏。防治玉米大斑病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是寻找抗性资源,选育抗病品种。根据基因对基因假说明确本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频率,有针对性地寻找新的抗病基因和培育有多抗基因的玉米品种,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可以延缓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化,从而控制玉米大斑病发生危害。因此,追踪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的动态、开展生理小种鉴定和分析,结合对生产上主栽品种抗性的监测,将有利于分析推广品种在当前生产中爆发大斑病的生产风险,并且对于抗病品种的生产布局、抗大斑病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1.采集黑龙江省北部第三、第四积温带7个县(市)玉米大斑病病叶进行病菌分离纯化,共获得21份玉米大斑病病菌菌株,通过利用含有Ht1、Ht2、Ht3和HtN单抗性基因的一套鉴别寄主对病菌进行鉴定与分析。共鉴定出13N和23N两个生理小种。21株被测菌株中,供试菌株对Ht3和HtN基因的毒性频率最高,为100%;对Ht1基因毒性频率居中,为66.7%,对Ht2基因的毒性频率最低,为33.3%。2.采用带菌高粱粒与喷雾接种法相结合对100份骨干玉米种质进行鉴定,在供鉴定的100份本单位骨干玉米种质中,抗病材料只占鉴定材料的21%,多数材料都表现感病。通过分析寄主与病菌小种的互作模式,确认所鉴定的100份玉米资源可能携带Ht3、HtN基因,占供试资源的100%。3.对采集玉米大斑病病叶的区域玉米主栽品种大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2012年多数品种玉米大斑病病情级别在1~3级,个别品种达到3~5级;2013年所调查的7个县(市)玉米大斑病发生危害程度整体重于2012年,多数品种玉米大斑病病情级别在3级左右,个别品种达到5~7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