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升降散加味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病案的用药疗效,肯定中医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同时以升降散所含的姜黄素、大黄素成分及常加用的芍药苷、延胡索乙素成分为观察对象,运用现代医学的科研方法探讨以上四味中药单体对神经病理性疼痛CCI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并加以比较分析,为进一步探讨升降散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实验思路,为临床研发新型镇痛中成药做初步实验基础研究。方法:1.观察姜黄素、大黄素、延胡索乙素、芍药苷对CCI模型大鼠疼痛行为的影响:6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姜黄素组、大黄素组、延胡索乙素组、芍药苷组、普瑞巴林组、CCI模型组,每组各11只。术后第6d造模成功后,分别灌胃给药姜黄素200mg/kg、大黄素100mg/kg、延胡索乙素80mg/kg、芍药苷100mg/kg、普瑞巴林15mg/kg, CCI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共14天,并于给药后第5d,7d, 9d,12d,14d,18d,20d检测机械痛觉阈值、足底热痛觉阈值。运用该两种痛阈值测量法,观察CCI模型大鼠造模前后、给药前后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阈值的改变。2.运用ELISA法测验姜黄素、大黄素、延胡索乙素、芍药苷、CCI模型各组的脊髓IL-1β、TNF-α浓度:66只雄性SD大鼠,分为姜黄素组、大黄素组、延胡索乙素组、芍药苷组、普瑞巴林组、CCI模型组等6组,每组各11只,分别于术后第5d、给药后第7d、给药后第20d,各取1只、3只、7只SD大鼠术侧的L4-6脊髓,检验IL-1β、TNF-α浓度,分析各药物治疗对两个炎症因子的作用。3.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例升降散加味治疗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病案,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同时分析其病因病机、诊疗方法及用药经验。结果:1.机械痛阈值测定结果:SD大鼠术后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于术后第5d降到最低;喂药后第9d,普瑞巴林组、大黄组与正常组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余组均与正常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比较痛阈值均线水平,普瑞巴林组、大黄素组机械痛阈值高于CCI模型组:给药第12d,普瑞巴林组、芍药苷组、大黄素组、延胡索乙素组机械痛阈值高于CCI模型组,而姜黄组、CCI模型组较正常组痛阈值明显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学检测结果说明,各组均有镇痛作用,其作用对比如下:普瑞巴林≈大黄素>延胡索乙素≈芍药苷>姜黄。2.热痛阈值测定结果:SD大鼠术后热痛阈值明显下降,于术后第5d降到最低;喂药第5d,各组热痛阈值较术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大黄素组较姜黄素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喂药后第7d普瑞巴林组、延胡索乙素组热痛阈值较CCI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喂药后第9d普瑞巴林组、芍药苷组、姜黄素组、延胡索乙素组热痛阈值明显高于CCI模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喂药后第12d,各组痛阈值均较CCI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以上行为学检测结果说明各中药单体均有镇痛作用,作用对比如下:普瑞巴林≈延胡索乙素>芍药苷≈姜黄素≈大黄素(其中大黄素可能在喂药前期,作用优于其他组)。3.大鼠脊髓中IL-1β、TNF-α浓度的检测结果:给药第7d,姜黄素组、延胡索乙素组、普瑞巴林组的IL-1β、TNF-α浓度在较给药前均降低。IL-1 β浓度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为:普瑞巴林、延胡索乙素、姜黄素,TNF-α浓度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为:普瑞巴林、姜黄素、延胡索乙素。给药第20d,各给药组的炎性因子浓度较给药前均降低,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均为延胡索乙素组;其他给药组,IL-1 β浓度下降幅度由大到小为普瑞巴林、大黄素、姜黄素、芍药苷,TNF-α浓度下降幅度由大到小为姜黄素、普瑞巴林、大黄素、芍药苷。CCI模型组在给药第7d及给药第20d,IL-1β、TNF-α浓度也有下降,下降幅度甚至比其余五组更大。4.升降散为主方加减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案,临床疗效明显。结论:1.经动物实验观察,CCI模型大鼠术后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明显下降,在术后第五天左右降到最低幅度,疼痛持续的时间较长,因此CCI模型大鼠疼痛稳定性较好,是良好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2.升降散所含药物及常用加味药物的中药单体——姜黄素、大黄素、延胡索乙素、芍药苷均可提升CCI模型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阈值,其中大黄素、延胡索乙素的镇痛效果与普瑞巴林相似。3.姜黄素等中药单体及普瑞巴林,在给药后,IL-1β、TNF-α浓度基本都有下降趋势,但CCI模型组也有相似下降趋势,考虑SD大鼠已自我修复,且各中药单体对两个炎性介质IL-1β及TNF-α,可能没有明显的调控作用。4.升降散加味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