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鸢(Milvus migrans)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物种,隶属于鹰形目(Accipitr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近年来由于偷猎、非法贸易及栖息地退化等原因,黑鸢的生存面临着严重威胁。目前关于黑鸢的迁徙研究多集中在欧洲种群上,有关国内黑鸢的迁徙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运用新的卫星追踪技术,对国内黑鸢进行了追踪研究,以期为黑鸢的保护与栖息地研究提供科学资料。2018年9月25日,为河北省保定市救护中心救助放飞的两只黑鸢佩戴了卫星追踪器(编号YYDZ014和YYDZ010),通过对卫星追踪器回传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到了黑鸢的迁徙路线、中途停歇地、迁飞速度、迁飞高度和日迁飞距离等数据,同时,将迁飞数据与气象因素(天气、风向、风力、气温)结合,了解气象因素对黑鸢迁徙的影响,并根据黑鸢在繁殖地与越冬地的数据,分析了黑鸢的活动生境、活动区域面积和活动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迁徙路线和中途停歇地黑鸢的越冬地为东南亚,分别为缅甸和泰国;繁殖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黑鸢的迁徙方式为窄面迁徙,主要沿着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大娄山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迁徙。黑鸢在迁徙过程中的中途停歇地可分为长时间停歇地和夜间休息地2种,夜间休息地停歇的次数极显著高于长时间停歇地(P<0.01)。黑鸢秋季进行长时间停歇与天气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春季进行长时间停歇与日平均气温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此外,黑鸢在森林区域停歇的频次极显著高于在农田、水边林地和草地等区域(P<0.01)。2、迁徙策略(1)黑鸢主要在白天迁飞,春季迁徙时的日迁飞时间显著高于秋季(P<0.05)。黑鸢春季和秋季迁徙时的日停歇时间均极显著高于日迁飞时间(P<0.01)。(2)黑鸢春季迁徙时的平均迁飞速度和平均日迁飞距离显著高于秋季(P<0.05);春季迁徙时的平均迁飞高度高于秋季,但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黑鸢春季与秋季迁徙时各阶段的平均迁飞速度、平均日迁飞距离差异均不显著(P>0.05)。(3)黑鸢救助放飞后秋季迁徙与第二年自然状态下秋季迁徙的平均迁飞速度、平均迁飞高度和平均日迁飞距离差异均不显著(P>0.05)。(4)黑鸢秋季迁徙时的迁飞距离和迁飞速度与天气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纬度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而黑鸢春季迁徙时的迁飞距离和迁飞速度与天气、风向和风力均不存在显著相关(P>0.05)。黑鸢春季和秋季迁徙时的迁飞高度与纬度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天气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5)黑鸢秋季更喜欢在晴朗天气、顺风、微风、风力1-2级时迁飞,并且迁飞的距离最远;春季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均会迁飞。3、栖息地黑鸢的越冬地和繁殖地均为湿地附近。越冬地分为三个区域四个时期,每个时期均有固定的夜间休息地,并且每个时期的活动区域面积分别为108.48±64.35 km~2、87.50±51.75 km~2、69.48±36.93 km~2和12.45±11.45 km~2。黑鸢在越冬地前期每日的活动范围极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1);越冬地前期的活动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越冬地前期的活动区域面积高于其他时期,但差异不显著(P>0.05)。繁殖地分为两个区域两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活动区域面积分别为20.67±30.60 km~2和210.67±244.79 km~2。黑鸢在繁殖地前期有固定的夜间休息地,每天的活动时间为4:00-21:00时,10:00时和16:00时黑鸢的活动量最大,此外,黑鸢前期活动的区域生境有湖边、草地和树林,湖边与草地的时间分配上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树林和草地时间分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湖边和树林的时间分配上差异不显著(P>0.05);黑鸢在繁殖地后期没有固定的夜间休息地,两个夜间休息地的直线距离为0.17-27.39 km,繁殖地后期的活动区域面积和每日的活动范围均高于繁殖地前期,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繁殖地后期的活动量极显著高于繁殖地前期(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