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撂荒农田植被演替及土壤动态变化研究

来源 :河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河南丘陵坡地的农田撂荒现象,采用时空替代法、野外调查、室内分析等方法,根据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分别在豫北、豫西和豫南进行试验,选择豫北的林州和淇县、豫西的灵宝、豫南的泌阳和桐柏为代表,设置5个撂荒演替系列(1,3,8,15,25 a),调查撂荒农田的物种、生物量、碳含量、氮含量、砾石比等,分析不同撂荒年限农田植被演替与土壤的动态变化,揭示撂荒农田在自然次生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系统的演替规律与响应关系。从而为明确撂荒农田的演替方向和再利用途径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5 个地区的群落类型显著不同,每个地区不同撂荒年限的群落中含有相同物种,说明撂荒农田的群落植被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延续性与递进性。豫北的撂荒群落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或乔木两个阶段;豫西和豫南的阶段性与豫北相同,但不明显。说明撂荒农田演替缓慢,需要超过25 a以上的时间进行恢复。  (2)5 个地区撂荒群落中草本植物、耐旱型植物和有性兼无性繁殖植物的比例较大。而各个群落中C4植物与C3植物的比例变化复杂,但整体上C4植物比例增大,C3 植物比例减小。5 个地区撂荒群落的Pielou 均匀度指数比较稳定,维持在0.80-0.88之间,其Shannon-Wiener综合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先降低后升高。  (3)5 个地区撂荒群落的凋落物、根系和植被总生物量逐年增加,其中根系生物量对总生物量的贡献最大;地上活体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为:减小-增大-减小,其中豫西的变化无显著差异。5 个地区撂荒群落植被的碳、氮密度基本上按照其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发展。在演替至第 25 a 时,群落植被总的碳、氮密度分别达到3558.90 gC/m2、116.00 gN/m2。说明群落植被固定碳氮的能力逐年增强,发挥着“汇”的生态作用。  (4)与撂荒初期相比,5 个地区土壤的碳、氮密度均增加,第 25 a 时平均达到759.99 gC/m2、35.95 gN/m2。土壤碳密度变化规律为升高-降低-升高,土壤氮密度按照升高-降低的规律变化。然而,各个地区的土壤碳、氮密度变化存在一定差异。每个地区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变化复杂,但总体上升高。表明撂荒农田的土壤演替虽存在区域差异,但随着植被恢复土壤不断改良。  (5)按照时间发展,第 15 a 时土壤酶活性较大,土壤碳、氮密度出现转折,说明撂荒第 15 a是土壤与植被恢复的关键点,尤其是土壤变化。总体上,随着群落植被的恢复,土壤性质发生良性转变,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 系。撂荒年限和根系生物量是影响植被和土壤演替的两个重要因子,而群落植被的地上特征并不能真正体现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关系。  (6)豫西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的变化规律是增大-减小,有小幅度波动,经过 25 a 恢复未达到天然草地水平,演替缓慢。农田土壤微生物物种数高于天然草地。土壤中每一种微生物的比重变化不同,其中子囊菌门的丰度逐年减小,但始终最大;担子菌门与接合菌门的总比重不断增大。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总体上先升高后降低;其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减小-增大。聚类分析表明AF3样地与其余样地的相似性最小,AF15样地与农田的相似性最大。随时间序列推进,植被评价指数减小,土壤评价指数增大,植被逐渐恢复,土壤质量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撂荒群落植被不断恢复,综合多样性升高,植被生物量积累增多,尤其是根系生物量,从而提高了群落固定碳、氮的能力。在撂荒年限和根系生物量的双重作用下,豫西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改变,土壤的酶活性、碳密度、氮密度等增大,使得土壤质量得到改善,土壤发挥着“汇”的作用。因此,河南省撂荒农田的次生演替是正向的,有益的。在无管理措施时,撂荒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随时间逐渐增大;而进行撂荒农田的复垦(农业生产)工作需要考虑撂荒年限,本研究中第15年可能是一个关键时间点。
其他文献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是一种重要的应用与微生物浸出金属的细菌。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研究A.ferrooxidans,以TIGR公布的A.ferrooxidans ATCC23270
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随着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大豆已成为少数几个没有大规模利用杂种优势的主要作物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适合杂交种生产的不育系。我国在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杂种优势利用中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在对育成的M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模式、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等研究上尚是空白。本研究以育成的M型大豆细胞质雄性
利用秸秆生产酒精不但可以缓解能源危机,还能减轻粮食生产酒精造成的粮食紧张问题。应用混合发酵方法降解秸秆生产酒精的过程中,酒精的积累会对木质纤维素降解菌和降解酶产生抑
学位
海产舟形藻是底栖硅藻的一种,是底栖性海洋生物的重要饵料。目前。刺参、鲍鱼的育苗、保苗对舟形藻等底栖硅藻有很大的依赖性,底栖硅藻的产量常常直接影响刺参、鲍鱼等海珍品的
目前蜘蛛的分类主要是依赖其形态上的特征来划分的,而又由于在蜘蛛中,极少的特异基因能够被扩增和测序,所以目前关于种以上的蜘蛛的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很少。特别是园蛛科和肖
荧光分析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样品量少和方法简单等优点,使其在物质的测定中有独到之处。为了研究多变的细胞内物质和细胞内H+浓度,能侵入单个细胞的分析技术变得极为重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为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 L.)牡丹组(Sect.Moutan DC.)落叶灌木,其花大色艳、芳香浓郁,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牡丹观赏
传统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及其耐药菌株的出现,迫使人们寻找新型的抗微生物制剂。抗菌肽(ABP)是由动物、植物、昆虫以及人体基因组编码的具有抗生素样活性的肽类物质。它是机体免
光能利用率(LUE)是用来描述不同生态系统利用光能合成生物化学能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是遥感反演模型的重要参数。对揭示生态系统LUE的时间动态特征、阐明不同生态系统之间LUE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