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国家和政府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和能力不断加强,然而,中国的环境治理状况却并没有得到人们所希望的好转,环境状况依然严峻。因此,对于环境治理的有效性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另外,国家对环境治理特别重视,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相关环保政策的出台,环保政策的出台对环境治理有效性有怎样的影响,是否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环境治理的有效性,这也是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议题。为了度量环境治理的有效性,本文根据生产函数理论,将中国每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环境治理系统看作一个生产单元,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6--2013年的相关统计资料作为数据来源,以环境治理总投资额、当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作为投入变量,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D排放下降水平、单位工业总产值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下降水平作为产出变量,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环境治理相对有效性,并利用窗口DEA方法测算环境治理投入是否存在滞后性。研究发现:不同省份之间的环境治理有效性有差异,海南省、青海省和北京市在不同的年份都达到过生产前沿,山东、江苏、河北、广东等地区环境治理有效性最低。东、中、西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有效性也存在差异,呈现西部地区最好,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差的特征。全国总体的环境治理有效性随时间推移大致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尤为名明显。环境治理投入的滞后效应存在,但并不显著,且对于区域差异和时间趋势并没有明显影响。为了研究环境治理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本文以环境治理有效性相关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政策强度、人口密度、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大中型企业科研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非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六项影响因素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第二产业比重、非国有企业占比和政策强度因素与环境治理有效性呈显著负相关,影响程度最高的是政策强度,第二产业比重次之,最后是非国企占比。研究表明:国家政策的制定并非越强越好,而是应该在强制节能减排之外寻求其他更合理的方法和策略,调整产业机构,降低重工业比重也很重要。个别模型证明人均GDP与环境治理有效性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十一五”阶段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与总体保持一致,“十二五”阶段非国有企业占比的负向影响已不显著。这说明随着市场化的提升,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是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提升的表现。